隨著解剖學知識的積累和診斷手段的改進,對下肢靜脈系統中靜脈瓣膜的作用、其形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以及靜脈血流動力學異常等方面認識的進步,引起了對下肢靜脈曲張傳統觀念的改變,並逐漸認識到下肢靜脈曲張不是一個獨立性的疾病,而是肢體慢性靜脈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CVI)的一種臨床表現,正因為如此,下肢靜脈曲張的治療必須要個體化。
而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需要對下肢靜脈曲張的診斷詳細瞭解,只有在診斷明確的前提下,才能談個體化治療。
首先來了解下肢靜脈曲張的臨床表現:
1、淺靜脈曲張:這是最常見、最具特徵性的臨床表現之一。因為表淺,易於辨認,故大家對這個認識最早。淺靜脈曲張表現為程度不同的迂曲、擴張、扭曲和成團。
2、酸脹、疼痛和沉重感:酸脹、疼痛和沉重感因人而異,表現輕重不同。這組症狀是靜脈高壓的特徵性表現,由於靜脈壓增高,淺靜脈擴張,靜脈外膜感受器受到刺激,下肢出現乏力、酸脹、脹痛,疼痛、酸脹和沉重感多見於站立或行走後,休息或抬高肢體後可以緩解或消失。
3、肢體腫脹:有將近半數的病人可伴有肢體不同程度的水腫,主要表現在活動後的水腫,經過一天的活動或較長時間的站立、行走後水腫明顯,而晨起水腫輕微或消失,即“晨輕暮重”的表現。
4、下肢皮膚營養性病變:由於患肢靜脈壓力的持續增高,一段時間後會在小腿出現皮膚色素沉著、皮炎、溼疹、潰瘍等皮膚營養性病變,由於足靴區靜脈網豐富、靜脈管壁薄弱、皮下組織少等解剖學特徵,皮膚營養性病變更多見於足靴區。
5、血栓性淺靜脈炎:曲張的靜脈內血流相對緩慢,輕微外傷後就容易激發血栓形成,繼發感染性靜脈炎及靜脈周圍炎。最典型的症狀是患肢突然疼痛,嚴重者不能行走,在曲張的淺靜脈突然出現紅、腫、熱、痛的表現,局部可以觸及硬結甚至腫塊,嚴重的可伴發熱等全身症狀。
6、曲張靜脈破裂出血:大多發生在足靴區及足踝部,因靜脈壓力高而出血速度快,故需緊急處理。
並不是每個病人都有上述所有的臨床表現,正因如此,下肢靜脈曲張的治療選擇必須因人而異,也就是個體化治療。對下肢靜脈曲張的病人,國際上沿用CEAP分類系統,該法於第二屆泛太平洋靜脈疾病研討會(1997年)得到確認。CEAP分類系統由臨床表現(C)、病因(E)、解剖(A)和病理生理(P)四個部分組成。詳見下表。
分類
臨床表現
C0:無靜脈疾病體徵(疼痛、腫脹、沉重感);
C1:毛細血管擴張或網狀靜脈;
C2:淺靜脈曲張;
C3:靜脈性水腫;
C4:皮膚營養性改變(色素沉著、溼疹等);
C5:皮膚改變+已癒合的潰瘍;
C6:皮膚改變+活動性潰瘍。
具體解釋
C0:簡單的說就是看不到曲張的靜脈團塊,但是有下肢靜脈功能不全的臨床症狀,包括活動後肢體酸脹沉重、疲倦乏力等,俗稱“不安定腿”。這個級別的,特別容易被忽視,或者誤診。
C1:有三種不同的表現:
①毛細血管擴張,持久性擴張的真皮內小靜脈,紅色,直徑小於1mm,呈線狀或絲狀。
②網狀靜脈,持久性的擴張的真皮內小靜脈,藍色,直徑大於1mm,小於3mm,通常呈扭曲狀,不同於正常脾內小靜脈。
③冠狀靜脈擴張,是指足內外側近內外踝的真皮內毛細血管擴張,呈扇形排列,與潰瘍好發部位一致,往往是慢性靜脈功能不全進展的臨床表現。
C2、C3、C5、C6比較好理解,可見上文臨床表現。
C4:皮膚營養性改變,最常見有三種表現:
①色素沉著,早期的皮膚改變為淺黑色色素沉著,常見於踝周,可向小腿及足部擴展。
②溼疹,表現為紅斑、水泡、滲出或鱗屑狀紅斑,嚴重者可累及整個下肢,又稱淤積性皮炎。
③脂質硬皮症,表現為患肢皮膚侷限性硬化,可伴有瘢痕、攣縮,涉及皮膚、皮下組織、甚至筋膜,是嚴重的皮膚病變,伴有急性皮下組織炎時,局部皮膚髮紅、觸痛。
綜合下肢靜脈曲張的診斷和分類來看,下肢靜脈曲張並不是一個獨立性疾病,臨床表現的多樣性,也決定了治療的多樣性,規範化診斷和分類,有助於進一步合理選擇靜脈疾病的治療方法。具體治療詳見下肢靜脈曲張的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