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塔源於古印度和尼泊爾 ,印度稱塔為“浮屠”,是梵語“佛陀”譯音。漢文史料稱西藏佛塔為“覺頓”;藏族稱佛塔為“圖丹”,藏語是指心願之所歸。西藏佛塔絕大多數是覆缽式瓶形喇嘛塔,通常由塔座、塔瓶(塔身)、相輪、塔剎和日月五部分組成。以藏傳佛教基本原理為依據,西藏佛塔可分為身、語、意三種。身之塔代表佛陀的化身;語之塔代表佛陀的教誨;意之塔代表佛教最基本的精神思想和佛陀所持有的空寂明淨。從結構而言,西藏佛塔特殊的塔型,就是佛陀結跏趺坐姿,按塔座、塔瓶、相輪、塔剎、日月來分別對號入座,佛塔結構各部位相應代表佛陀身體各部位:日月和塔剎是佛的頭部;相輪是佛的頸椎部分;塔瓶是佛的胸椎、腰椎及腹部;塔座佛的骶椎和下肢部分。即日月部代表空,傘蓋部代表風,相輪(十三法輪)部代表火,塔瓶(覆缽部)代表水,瓶座(臺座)部代表地。這就把地、水、火、風“四界”集於佛塔一身,充分體現了“塔即是佛,佛即是塔,修塔如修佛,禮塔如禮佛,佛塔一體”的佛教信仰觀。
在藏醫《四部醫典》第二部中就有明確將人體比喻為房屋的章節,《妙法蓮華經》有“化城喻”和“火宅喻”,噶舉派《六成就法》中就將靈魂出入軀殼的“遷識成就法”形象的稱為“奪舍”。相比較而言,我發現西藏佛塔特殊的塔型,就是佛陀結跏趺坐姿。佛塔就是仿照一個結跏趺坐姿的人體結構設計建造的,“皇”字形承重的力學構造特別穩固。反過來,我想到了人體結跏趺坐姿的結構正好就是覆缽式瓶形喇嘛塔,日月和塔剎是佛的頭部;相輪是佛的頸椎部分;塔瓶是佛的胸椎、腰椎及腹部;塔座佛的骶椎和下肢部分。相輪十三天就是七節頸椎和氣管,道家修真的《內經圖》稱之為十二重樓。地、水、火、風“四界”也符合中醫的三焦分野:上焦如霧,主蒸騰,即風;中焦如漚,即水;下焦如瀆,即土;三焦之焦點匯聚於命門,真陽即火。
從建築學上講,塔座是塔的保持穩定性的關鍵,比薩斜塔傾斜的原因就是基礎不穩固。從醫理和建築學原理方面對進行分析,啟發我改進臨床上頸椎病的正骨治療方法:頸椎、胸椎、腰椎不能單獨分割開來整復。上層建築的穩定得依靠下層堅實穩固的基礎,應該從腰椎到頸椎依向上逐節整復,並通過辨證選配背俞穴,才能使患者脊椎徹底恢復正常,這樣才是完善的治療頸椎病程序。
依照頸椎病最常見症狀,查閱傳統中醫文獻《傷寒論》裡共有五條:1、一四,太陽病,項背強几几,汗出反惡風者,桂枝湯加葛根湯主之。三一,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2、九九,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3、自覺冷氣聚於心下,衝於胸脅,逆滿乾嘔,或吐涎沫,頭項強痛,手足逆冷者,吳茱萸湯之證也。衝逆,頭項強急,水氣從胸上聚於頭項,表虛下衰,屬桂枝加黃芪湯證。
翻譯成現代漢語:頭痛項強難以轉側,若伴風寒感冒,身熱無汗,此為表熱證,當予發汗解表的葛根湯;若伴胸脅苦滿,寒來熱往,此為少陽證,當予解熱通腸的小柴胡湯;若伴腹寒反胃,手足逆冷,“四界”就是:風證,治療心俞和肺俞,上焦解表;火證,治療肝俞和膽俞,和解中焦;寒溼證,治療脾俞、胃俞、腎俞和膀胱俞,補土利水,疏通下焦。經過這樣辨證,治療就比常規治療方法靈活有效。臨床上廣泛使用此程序三年中治療頸椎病510例,有效率達92%,療效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