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各種原因引起的氣道梗阻或下呼吸道分泌物瀦留,氣管切開術可有效開放氣道,改善症狀,便於下一步治療,因此在臨床上被廣泛採用。氣管切開術是通過手術分離皮膚、皮下、頸前肌肉和甲狀腺,暴露氣管的軟骨環,一般在2-4個氣管環上建立一個瘻管,將氣管插管放入瘻管,打開下呼吸道。氣管切開術後可發生出血、局部或肺部感染、皮下氣腫或縱隔氣腫、氣胸等併發症,因此對於氣管切開術的患者,術後護理是一個連續、細緻、多人合作的過程,良好的術後護理有利於患者康復,減少肺部感染,避免氣管插管幹結,避免氣道梗阻。
氣管插管的護理:
1.預防脫管:早期氣管切開應加強觀察,保持切口敷料及周圍皮膚清潔乾燥,繫帶必須打結死扣,氣管切開後妥善固定,以容納一指為宜,以免過緊影響呼吸,過鬆移位。
2.氣囊護理:為防止術後傷口出血入肺,一般應在術後72小時內給氣囊充氣,充氣程度應與氣囊有彈性(如觸及口唇),一般充氣8-10毫升。如採用非高容量低壓氣囊,也應間歇性放氣或調整壓力,以免長期壓迫造成氣管粘膜損傷。如果不需要機械通氣,72小時後不需要再充氣,以利於呼吸;在餵食或鼻飼時充氣,以半臥位給予30-60分鐘,以防止食物意外進入氣管。
3.氣道加溼:正常情況下,空氣經鼻腔到達肺部後,空氣溼度可達到98%,而對於氣管切開的病人,每天呼吸時直接從氣管插管中蒸發的水分多達1000ml,氣管插管內壁容易形成乾結,因此應加強氣道加溼工作。可根據痰液的粘稠度改變生理鹽水的滴注次數和量,從每4小時2毫升增加到每2小時3毫升,或從每6小時霧化吸入到每4小時霧化吸入。也可以通過用溼紗布覆蓋氣管插管口或使用人工鼻來改善氣道溼度,文獻中還提到,全天24小時持續霧化吸入和氣霧劑治療以溼潤氣道也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4.更換氣管導管:氣管導管的拔除應輕柔,並順著氣管導管的彎曲方向拔除,以免刺激氣道引起病人劇烈咳嗽。如有大量痰痂堵塞引起患者呼吸困難,表現為吸氣性呼吸困難,有明顯痰鳴,可及時拔除氣管導管,在氣管內點碳酸氫鈉溶液並抽吸,可改善症狀。有研究表明,間隔8小時的常規消毒與間隔6小時的消毒相比更為合理,在不增加分泌物和肺部感染率的情況下,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質量和治療滿意度。
此外,正確的吸痰方法還可以減少氣管內壁的粘膜損傷,減少肺部感染和局部幹痂形成。醫護人員在操作過程中也應加強自身防護,避免醫源性感染的發生。通過臨床使用氣管切開術常規護理卡,能夠有效及時地實施氣管切開術常規護理,避免痰液結痂形成而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