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主要侵犯脊柱,並累及骶髂關節和周圍關節的慢性進行性炎性疾病。1963年美國風溼病學會(ARA)確定強直性脊柱炎這種疾病。 25年前發現的HLA-B27與強直性脊柱炎和脊柱關節病之間的關係,強直性脊柱炎的顯著特點是,其中軸肌端炎和滑膜炎的高發生率,且最終導致骶髂關節和脊柱的纖維化和晚期的骨性強直。幾乎所有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骶髂關節受累,典型的症狀是固定某一姿勢的時間較長或早晨醒來時症狀加重(“晨僵”),而軀體活動或熱水浴可改善症狀。肌腱端炎,是脊柱關節病的主要特徵,炎症起源於受累關節的韌帶或關節囊附著於骨的部位、關節韌帶附近以及滑膜、軟骨和軟骨下骨。
多數病人首先出現骶髂關節受累症狀,個別病人也可首先出現較高位脊柱關節炎症狀,表現為下背部強直和疼痛,常放射到一側或兩側臀部,偶爾放射到大腿,進一步可發展至膝關節背側,甚至可擴展至膝關節以下。由於骶髂關節局部炎症,下肢伸直抬高徵一般都呈陰性。直接按壓病變關節或使患側下肢伸直,可誘發疼痛。在病程早期就可出現下背部運動受限和輕度骶髂關節椎旁肌痙攣。用手指按壓恥骨聯合、髂骨嵴、坐骨結節也可誘發疼痛。骶髂關節受累呈對稱性,恥骨聯合也可受累。
約1/3以上的病人可有肩關節、髖關節受累,這樣就進一步加重了病人的致殘後果。關節疼痛往往較輕,而關節運動受限卻很明顯,例如不能梳頭或下蹲困難等。隨著病情的發展,可發生軟骨變性、關節周圍結構纖維化,最後形成關節強直。病程早期,關節運動受限主要是由於關節周圍肌肉痙攣所造成。髖關節攣縮,膝關節代償性屈曲,可使病人,呈前躬腰屈曲姿勢,而出現鴨步狀態。由於脊柱關節廣泛性病變,還可造成扁平胸和嚴重駝背。部分患者影響關節外,如眼睛、腎臟、心臟等。
強直性脊柱炎晚期,由於炎症已基本消失,所以關節無疼痛,而以脊柱固定和強直為主要表現。頸椎固定性前傾,脊柱後凸,胸廓常固定在呼氣狀態,腰椎生理彎曲喪失,髖關節和膝關節嚴重屈曲攣縮,站立時雙目凝視地面,身體重心前移。個別病人可嚴重致殘,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
強直性脊柱炎沒有診斷性的或特異性的檢查。血常規可有輕度白細胞和血小板增高,75%以上的患者出現紅細胞沉降率增快,急性期或炎症反應重者還可有C反應蛋白升高。HLA-B27檢測對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有一定的幫助,但絕大部分的患者只有通過病史、體徵和X線檢查才能作出診斷。
強直性脊柱炎關節病理改變:
(1)滑膜炎:滑膜炎是強直性脊柱炎受累關節最早出現的病理改變,顯微鏡下可見到炎變的滑膜組織增生肥厚,絨毛形成,小血管周圍漿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這種炎變的滑膜組織可以釋放炎性介質,造成關節腫脹疼痛;可以釋放多種酶類,破壞關節軟骨和骨組織,最終造成關節破壞。病變多由骶髂關節開始,逐漸向上侵犯腰椎、胸椎及頸椎。肩關節、顳頜關節、肋橫關節、肋椎關節、胸鎖關節、胸骨柄體關節、恥骨聯合也常被累及。
(2)韌帶、肌腱骨附著點的炎症
這是強直性脊柱炎帶有特徵性的病理改變,即在韌帶、肌腱及關節囊附著部位發生無菌性炎症,炎症過程中生成的肉芽組織可破壞松質骨。
(3)骨質增生和骨質融合
強直性脊柱炎的晚期,受累關節骨質增生日益明顯,尤以關節囊和韌帶的鈣化或骨化十分突出,最終受累關節間隙完全消失,而發生骨性強直,這種骨性強直常發生的骶髂關節、脊柱及髖關節,較少發生於膝關節和踝關節,發生在脊柱的這種改變即形成X線片上竹節樣變的病理基礎。
下圖X線見脊柱竹節樣改變
診斷
骶髂關節炎是強直性脊柱炎的病理標誌,也常是其最早的病理表現之一。骶髂關節改變是診斷本病的主要依據。可以這樣說,一張正常的骶髂關節X線片幾乎可以排除本病的診斷。早期骶髂關節的X線片改變比腰椎更具有特點,更容易識別。一般地說,骶髂關節可有三期改變:
①早期:關節邊緣模糊,並稍緻密,關節間隙加寬。
②中期: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邊緣骨質腐蝕與緻密增生交錯,呈鋸齒狀。
③晚期:關節間隙消失,有骨小梁通過,呈骨性融合。
診斷標準
•臨床指標
C腰痛腰僵3個月以上,活動後改善,但休息不能減輕
C腰椎矢狀和冠狀面活動受限
C與相關年齡、性別正常值相比較,胸部擴張受限
•影像學指標
C雙側骶髂關節炎≥2級,或單側3~4級
•符合影像學指標並伴有至少1項臨床指標,可確診。
治療
由於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機制不明確,因此此病的治療只是對症治療,而藥物治療是最基本的治療方法,但多數文獻報道單純的藥物治療並不能有效的控制疾病的進展,甚至很多患者出現嚴重的藥物副作用,比如胃出血、嚴重過敏等等。清華大學玉泉醫院針對強直性脊柱炎病理和影像表現,提出“四聯繫統療法”,即:自身治療、藥物治療、局部關節微創治療、全身自體血抗炎治療。現介紹如下:
自身治療
包括保持抬頭挺腰,鍛鍊腰部活動性等,為了防止脊柱畸形,游泳是比較好的方法,這需要天天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