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惡性腫瘤是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來,血液疾病在發病機制、分子標記、靶向藥物等方向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乃至重大突破,血液惡性腫瘤患者 5 年生存期上升至 60%-90%,逐漸由“不可治癒”變為“可治癒”疾病。
一方面,中國血液惡性腫瘤學科的發展獲益於全球醫學進步,另一方面,在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等領域,中國學者的原創成果已經成為推進全球血液惡性腫瘤前行的“原動力”。
積極汲取世界學術前沿並學習其研究方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性、規範化體系,並通過合作擴大國際影響力,是目前中國血液惡性腫瘤領域的發展核心。
一、APL- 中國特色攜手世界潮流
在單純化療時代,APL 是最為兇險的一種白血病,容易併發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等異常,早期病死率高達 30%,初次治療的完全緩解(CR)率不足 70%。20 世紀 80-90 年代在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的領導及推動下,全反式維甲酸(ATRA)在臨床推廣應用,使 APL 初次治療 CR 率升至 90%,早期病死率降至 <5%< span="">。
哈爾濱、上海、北京等的研究團隊從祖國傳統醫學“砒霜”、“雄黃”中提取有效成分,將砷劑引入 APL 治療,進一步降低了 APL 的複發率。
上海血液學研究所通過一系列機制實驗證實了砷劑治療 APL 的機制,從而將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療法推向世界。國際Ⅲ期臨床試驗證實 ATRA+ 砷劑優於 ATRA+ 化療,據此,新版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和我國 APL 診治指南均新增維甲酸 + 砷劑作為 APL 的一線選擇推薦。APL 患者 5 年無病生存率由 35%-45% 上升至 90%,成為第一個通過非移植手段可治癒的急性白血病。
規範化的臨床體系的形成有賴於高水平、多中心臨床試驗。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及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組織全國 7 家中心開展口服和靜脈砷劑聯合 ATRA 治療 APL 的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口服砷劑和靜脈砷劑組患者 3 年總生存(OS)率分別達到 99.1% 和 96.6%。
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前瞻性臨床試驗證實口服砷劑和靜脈砷劑具有相似的療效和安全性,有希望促成 APL 從住院治療到門診治療的重大革命。砷劑耐藥患者預後較差,這將是今後 APL 的一個治療難點和研究熱點。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在 N Engl J Med 報告砷劑耐藥時 PML 基因 "突變熱點區域"(C202-S220),為 APL 耐藥及敏感的分層治療奠定了基礎。
中國學者對全球 APL 的診療進展做出了特別貢獻,與國際同步的高水平臨床研究、深入的機制研究是“中國特色”與世界攜手的關鍵。
二、t(8;21)AML- 分層 / 個體化治療彰顯魅力
伴有 t(8;21)的 AML( AML-ETO)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血液病,NCCN 等頒佈的國際權威指南認為該類型疾病屬於預後良好類型,首選大劑量化療而非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中國學者對 AML-ETO 的發病機制和潛在的化療新藥基礎研究做出了系列原創貢獻。
臨床研究發現,如果僅依賴大劑量化療,AML-ETO 複發率達 45%-50%,因此需要早期識別高危復發患者並採取更為有效的治療。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通過實時定量 PCR 動態監測微小殘留病(MRD),據此建立了基於危險分層治療的體系:對於低危患者選擇大劑量化療,而對於高危患者選擇 allo-HSCT,使其複發率從 45%-50% 下降到 15%,而 5 年生存率由 50%-65% 提高到 82. 7%,療效達到了目前國際領先水平,改變了國內外學者認為“該類 AML 無需移植”的傳統看法,實現了危險分層指導的 AML-ETO 分層治療,可顯著改善其預後。
高危患者移植後是否能夠進一步改善療效?最新全國多中心結果顯示,移植後早期 MRD 水平較 c-kit 突變預測復發具有優越性,有望形成新的“危險分層一干預”臨床體系。
分層治療的成功是血液惡性腫瘤全面走向“分層一個性化”治療模式的一個縮影,通過“誘導化療後是否需要移植?”“移植後是否需要干預,時機?”等若干決策節點上這樣不斷的分層,即可有望實現根據患者情況形成的個性化治療方案。針對 AML-ETO 有無更好的分子標記?是否能夠聯合形成更優的分層體系?這些是進一步臨床研究的焦點問題。
三、CML- 依託國際進展持續創新分子
靶向藥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ls)如伊馬替尼等可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徹底改變了包括 CML、費城染色體陽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Ph+ALL)等相關疾病的治療體系,國際進展對中國 CML 診療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如何在這種背景下發出“來自中國的聲音”?國際上 CML 加速、慢性期的治療選擇一直缺乏循證醫學證據級別較高的臨床研究。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對應用伊馬替尼或 allo-HSCT 的 CML 患者研究顯示,伊馬替尼治療慢性期患者優於 allo-HSCT,而加速期則相反,此項成果進一步豐富了 CML 診療體系,推動了 CML 治療最優策略選擇。
從 2007 年到 2013 年,我國 allo-HSCT 中 CML 患者比例已由 26% 降至 3%。CML 診療的關鍵為根據 BCR/ABL 融合基因定量水平制定最佳治療策略,但受限於各家中心實驗室方法不統一,其結果不具有直接可比性,嚴重製約了我國多中心臨床試驗開展。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通過國際認證,建立中國唯一國際標準 PCR 參比實驗室,並負責全國 23 家中心認證。實驗室結果的標準化進一步推動中國建立“CML 聯盟”,有望通過科學設計的高水平多中心臨床試驗持續創新。
四、HSCT- 原創體系
影響世界是治癒血液惡性腫瘤的有效方法,由於免疫屏障的存在,長期以來僅限於 HLA 相合的情況下進行,但同胞間僅 25% HLA 相合幾率,隨著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成為社會主體,同胞相合供者日漸匱乏;中華骨髓庫等非血緣供者庫捐獻成功率僅 11%。因此,供者來源缺乏是 HSCT 領域長期未解決的重大難題,阻礙了 HSCT 的廣泛應用,亟待發展“父母供子女”等單倍體 HSCT 的技術及體系。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基於細胞因子誘導免疫耐受長期機制研究,發展了國際原創的單倍體移植體系“北京模式”:(1) 確定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聯合抗胸腺球蛋白(ATG)是跨越免疫屏障的關鍵:G-CSF 可通過調節移植物組分誘導免疫耐受, 前瞻性隨機試驗顯示 ATG 10 mg 較 6 mg 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發生率低;(2) 確定了單倍體移植相對於化學療法的優越性:AML(中高危)、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第 1 次完全緩解期單倍體 HSCT 療效優於化療;(3) 證明單倍體移植療效與非血緣移植相同、生活質量優於同胞相合移植;(4) 針對不同血液病建立個性化移植方案:再生障礙性貧血,基於全身放療(TBI)和 ATG 預處理方案;(5) 建立單倍體供者優化選擇法則:根據親緣關係選擇最優供者,使移植物抗宿主病發生率、複發率降低,生存改善。
大宗病例長期隨訪顯示,單倍體移植後標危白血病患者 3 年無病生存率為 68 %,高危白血病為 49%,優於同期歐美知名移植中心。“北京模式”適合國情,徹底解決了供者來源匱乏這一關鍵臨床問題,迎來了人人都有移植供者的新時代:技術推廣覆蓋國內主要移植中心作為臨床常規應用,單倍體供者發展成為我國配型相合同胞移植以外的首要供者來源(佔 allo-HSCT 的 30%),並被意大利等海外中心應用。
中國單倍體移植的發展印證了我國血液惡性腫瘤原創技術經過規範發展成為綜合體系後對國際的影響力,我國亟需更多兼具國際原創性和規範性的臨床技術誕生和成長。
五、結語
中國血液惡性腫瘤的發展充分展現了預防(preventive)、預測(predictable)和個性化(personal)的 3P 醫學理念,通過原始機制創新和向臨床轉化,原創臨床技術體系的規範化,高水平的臨床試驗形成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中國血液惡性腫瘤領域將擁抱一個璀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