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瘻是與痔瘡齊名的肛周常見病,過去去醫院看病,不是去肛腸科,而是去痔瘡科和肛瘻科。兩者相比較,按發病率來說,肛瘻要比痔瘡少,國內統計約為1.67%~2.6%,國外為8%~20%。發病年齡主要是20至40歲的青壯年。但是,肛瘻可以說是良性疾病中的頭號殺手,遠遠超過了痔瘡。在少數情況下,瘻管可以致殘,甚至與瘻管有關的死亡。如果病史超過10年,癌症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因此,必須對肛瘻給予足夠的重視。
肛瘻的全稱是肛門直腸瘻,是指肛門直腸周圍的化膿性感染自行破潰或通過切口引流而發生的一種後發病變。肛瘻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被認為是手術痛苦大、損傷重、複發率高的醫學難題。筆者在多年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在國內外首次提出了 "等壓引流 "治療肛瘻和肛周膿腫的理論,並在應用中取得了滿意效果。
不尋常的感染
肛瘻是一種感染性疾病,但它與普通感染不同。人類的感染按部位區分,有體內和表層。體內感染通常可以通過內服藥物治癒。對於淺表的感染,除了藥物治療外,對於較嚴重的感染需要手術治療,以協助儘快引流,通常可以很快獲得治癒。肛瘻是內部的還是外部的?不僅內部治療無法治癒,而且一般手術引流只能緩解症狀。這就是為甚麼肛瘻是一種不尋常的感染。
關於肛瘻的特異性,現在主要有四點,現將其總結如下:1.肛門腺感染。這是由Gordon-Watson和Dodd在1935年提出的。後來,Parks認為,與肛門括約肌間腺有關的膿腫消退後,病變的腺體很可能導致慢性感染,隨後形成肛瘻。Eisenhammer認為,肛周膿腫和肛瘻是括約肌間腺感染的結果,由於其與肛門內括約肌之間的管道受到感染性阻塞,膿腫不能自發排入腸腔。2. 瘻管的上皮化。提出這一觀點的研究人員發現,在肛瘻的內口和外口普遍存在上皮化現象。這導致了一種觀點,即由於瘻管經歷了上皮化,所以難以治療。3、腸源性感染。該觀點認為,膿液的細菌學培養,培養物是皮膚菌群,再加上徹底的引流,不會成為瘻管。如果培養的是腸道菌群,那麼形成瘻管的可能性就很大。這就是為甚麼肛瘻難以治療的原因,因為它們是 "腸道感染"。4、括約肌豐富。肛瘻的治療方法有很多種,但都是 "腸道感染"。"腸道感染 "指的是肛門內的細菌、病毒、微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