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開放還是腹腔鏡直腸癌保肛術,直腸癌保肛術後吻合口瘻的發生率約為0-10%。吻合口瘻一旦發生,大便可經瘻口流入盆腔甚至腹腔,毒素被人體吸收造成畏寒、發熱甚至休克、死亡。有的病人雖經治癒,但吻合口周圍瘢痕增生,吻合口周圍瘢痕狹窄,極大影響排便功能,給病人帶來很大痛苦。
對中等身材人來說,肛門括約肌長度約為4釐米。腫瘤離肛門越近,保肛術後吻合口瘻的發生率越大,對距離肛門7釐米以上的直腸癌採用吻合器保肛術,術後不易發生吻合口瘻。對距離肛門7釐米以下的直腸癌採用吻合器保肛術,術後發生吻合口的可能性較大。
對距肛門6~7釐米的直腸癌採用吻合器保肛術,為預防術後吻合口瘻,術中可在小腸與大腸的鄰接處將小腸的末端提到腹部皮膚外(鄰近闌尾切口)做迴腸造口,目的是讓大便從造口排出體外,有利於盆腔的吻合口癒合。這種造口方式又稱保護性迴腸造口,一般3個月後再做一次類似於闌尾炎的小手術將造口回納腹腔,恢復病人從肛門排便。
對距肛門5~6釐米的直腸癌(腫瘤位於後壁除外)如強行採用吻合器保肛術,更易發生吻合口瘻(在女性甚至發生直腸陰道瘻)。此種情況下即使做了保護性迴腸造口,也不能預防吻合口瘻的發生。對距肛門5~6釐米的直腸癌(腫瘤位於後壁除外)如在遊離不充分情況下,強行採用吻合器保肛術,還有可能使腫瘤下切緣切不乾淨,導致術後吻合口腫瘤復發,這就是有人講的不惜以犧牲生命為代價強行保肛。
對距肛門5~6釐米的直腸癌如要做保肛術,最好在腫瘤下方,儘量緊靠肛門括約肌的上緣切斷腸管,即最大限度地切除腫瘤下方的腸管,這樣做避免了腫瘤下切緣切不乾淨的可能性,保證了腫瘤下切緣的絕對陰性。標本切除後採用吻合器已無法完成大腸與肛門的連接,可以乾脆將大腸末端從肛門拉出體外3~5釐米,讓大便直接排出體外,可以完全預防吻合口瘻的發生,還不需做保護性迴腸造口。1個月後待大腸與盆腔粘連癒合後再切除肛門外的多餘大腸,恢復病人從肛門排便。這種手術方式又稱中國人發展完善的改良Bacon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