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寶寶都會有一段時間皮膚髮黃,甚至連鞏膜也發黃,這就是新生兒黃疸。有人認為黃疸期不能餵母乳,這是真的嗎?
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新生兒黃疸吧,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早期,由於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生理特點所致,除外各種病理因素,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高到一定範圍內的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正常發育過程中發生的一過性膽紅素血癥。足月兒生理性黃疸多於生後2—3天出現,4—5天達高峰,黃疸輕重不一,輕者僅限於面頸部,重者可延及軀幹、四肢和鞏膜,但不會超過手腕和腳踝,糞色黃,尿色不黃,一般無其他症狀,持續7—10天可消退。早產兒由於血漿白蛋白偏低,肝功能更不成熟,黃疸程度較重,消退也較慢,可延長到生後2—4周。
生理性黃疸主要是未結合膽紅素增高,其增高的生理範圍隨日齡及胎齡而異。足月兒生後24小時內<6mg/dl,24—48小時<9mg/dl,48小時以後<12.9mg/dl;早產兒24小時內<8mg/dl,24—48小時<12mg/dl,48小時以後<15mg/dl。肝功能正常。
生理性黃疸不需特殊治療,多可自行消退。早期餵奶,供給充足奶量,可刺激腸管蠕動,建立腸道正常菌群,減少腸肝循環,有助於減輕黃疸程度。有些寶寶最初出現黃疸時是生理性黃疸範疇,但有進一步發展為病理性黃疸可能,故在此期間應密切監測黃疸變化及有無其他異常情況,如超過生理性範圍即應積極處理。
新生兒黃疸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要考慮病理性黃疸:1)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膽紅素水平>6mg/dl;2)足月兒膽紅素水平>12.9mg/dl,早產兒>15mg/dl;3)血清結合膽紅素>1.5mg/dl;4)膽紅素水平每天上升>5mg/dl;5)黃疸持續時間較長,超過2—4周,或雖未超過該期限但進行性加重。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原因較多,並常有多種病因同時存在:1)膽紅素生成過多如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蠶豆病)、地中海貧血,顱內出血、頭顱血腫,肺炎、敗血症、化膿性腦膜炎,維生素E缺乏和微量元素缺乏,使用磺胺、樟腦、水楊酸鹽等藥物。2)肝細胞攝取和結合膽紅素能力低下如感染既可致溶血又可抑制肝酶活力,母孕期疾病可導致患兒發生窒息、缺氧、酸中毒,患兒有低體溫、低血糖、低蛋白血癥、甲狀腺功能低下,遺傳性因素如Criger-Najjar綜合徵、Gilbert綜合徵等。3)膽紅素排洩異常:包括新生兒肝炎綜合徵,先天性代謝缺陷病如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症等,先天性遺傳性疾病如家族性進行性肝內膽汁淤積症等,先天性膽總管囊腫、膽汁粘稠綜合徵等。
母乳性黃疸屬於病理性黃疸範疇,母乳性黃疸的發生原因尚未完全明確,與以下因素有關:1)生後1周內純母乳餵養的正常新生寶寶,可能由於能量攝入不足、餵養頻率及哺乳量少導致腸蠕動減少、腸肝循環增加有關,此外也與初乳中β-葡萄糖醛酸酐酶(β-GB)含量較高可促進腸肝循環增加有關。2)生後1周以上純母乳餵養的正常新生寶寶發生母乳性黃疸,可能與母乳中β-GB含量高有關,在腸道內通過水解結合膽紅素成為未結合膽紅素,使腸道回吸收增加而導致黃疸。3)母乳餵養兒與人工餵養兒腸道菌群組成差異顯著,母乳餵養的寶寶缺乏轉化膽紅素的菌群,使腸肝循環的負擔增加,導致黃疸加重。4)有些母乳性黃疸的寶寶可能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酰苷轉移酶1(UGT1)基因突變有關,使黃疸加重或遷延時間延長。
母乳性黃疸表現為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出現黃疸,足月兒多見,早髮型母乳性黃疸出現在生理性黃疸發生的時間範圍內,高峰值可高於生理性黃疸,消退時間可晚於生理性黃疸;遲髮型母乳性黃疸出現時間稍晚,常發生在生後1周後,大多7—14天出現,可緊接著生理性黃疸發生,亦可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後又加重,其峰值可在生後2—3周,且峰值超過生理性範圍,持續4—6周或延長至2—3月。寶寶一般情況良好,吃奶好,糞色黃,尿色不黃,不影響生長髮育,肝臟不大,肝功能正常,無肝病及溶血的表現。
母乳性黃疸無論早髮型還是晚髮型,一旦停餵母乳或改喂配方乳48—72小時後,黃疸即可明顯減輕,若再開始餵哺母乳,黃疸可重新出現或加重,但不會達到原來的程度。有部分母乳性黃疸的寶寶停母乳或改用人工餵養後黃疸消退不明顯,有可能同時存在UGT1基因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