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某,女,17歲,1983年11月20日初診。
主訴:心悸、胸悶4年,加重1年多。
病史。患者4年前在劇烈運動後出現心悸、胸悶,休息後緩解。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現症:心悸、氣短、胸悶,有時感到脹痛,面色蒼白,頭暈,乏力,形寒肢冷,口渴不飲,唇色微紫,舌質紫暗,有瘀斑,脈細而弱。
中醫診斷:心悸胸痺,證屬心氣不足,胸陽不振,瘀血內停。心氣不足,故心悸、氣短、胸悶、頭暈、乏力;胸陽不振,故面色蒼白,形寒肢冷;口唇微紫,舌暗邊紫,有瘀點,脈細等是瘀血阻滯的表現。
西醫診斷:肥厚型心肌病。
治療方法。益氣、溫陽、寬胸、活血。
處方。君羅薤白湯加四君子湯、苓桂術甘湯加減。
瓜蔞15g,薤白10g,桂枝5g,黨參10g,白朮10g,茯苓15g,丹參15g,桃仁10g,紅花6g,甘草6g。
方中瓜子、薤白、桂枝寬胸開陽,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丹參、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全方合力,溫陽益氣,寬胸活血。
二診:服藥18劑,胸悶氣脹,心悸明顯減輕,舌尖紫暗瘀斑明顯減輕或消退,脈象稍有力。患者心口不一,鼻天也有紅色粟粒狀的痤瘡。患者年輕,內有溼熱,相火偏旺。患者曾用以下藥物治療過。1.黃連10克,上歸1克,竹茹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瓜蔞15克,枳實10克,丹皮10克,附子10克,薄荷10克,炒棗15克,六一三寶15克。水煎服。2.桑葉10g,苦參10g,薄荷15g,黃柏10g,硼砂6g,小兒茶6g。泡水漱口。
三診:口服湯劑18劑後,口服卡他性痤瘡已愈,心悸氣短大減,胸悶偶作,經行有血塊,色紫紅,少腹陣痛,舌有少許瘀斑,苔白而微滑,脈細滑,溼熱除相火清,仍用原法變通,藥。桂枝6g,瓜蔞9g,半夏9g,陳皮9g,太子參20g,茯苓9g,丹參15g,赤芍12g,紅花3g
四診:服藥8劑,胸痛消失,心悸不作,夜寐不佳,夜間口乾,心內煩熱,舌紅,苔薄膩,脈弦滑寸大。治以養心陰,清虛熱,佐以活血化瘀。藥材。丹參12克,麥冬9克,小麥15克,茯苓10克,梔子6克,豆豉9克,知母6克,丹參10克,鬱金9克,菖蒲10克,葶藶子6克,甘草3克,7劑,症狀消失。
新聞發佈會。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陽氣有餘,生命力旺盛,陽氣不足可能是暫時的變化,所以溫補要注意病情的變化,根據證候調整用藥。本案中,面色慘白,形體虛寒,四肢冰冷,用少量桂枝溫補陽氣,18劑而出現口瘡、痤瘡,即為調息。雖說這是個 "小病",但也是個 "大病"。"小病 "就是 "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