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兒童的康復治療需要多科室的參與,提供多種多樣的治療手段,具體治療項目包括:運動療法(神經運動療法、姿勢控制及體位活動、步行練習等),日常生活活動訓練,治療性遊戲,言語治療,心理治療,推拿按摩療法,針灸療法,引導式教育,矯形器、輔助器具治療,藥物療法,矯形手術治療,選擇性嵴髓後跟切斷術,教育及社會康復等。
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在腦癱的各項康復治療中佔有重要地位。運動療法的目的和主要環節是訓練步行,控制頭部、坐位及立位姿勢,並通過易化技術即神經運動治療技術的應用,對四肢及軀幹進行主、被動活動訓練。內容包括Bobath法、Vojta法、Brunnstrom法、Rood法、PNF法、上田法、引導式教育以及Domain法等。原則:
1、遵循兒童運動發育的規律;
2、在抑制異常運動模式的同時,進行正常運動模式的誘導;
3、使患兒獲得保持正常姿勢的能力;
4、促進左右對稱的姿勢和運動;
5、誘發和強化所希望的固定運動模式,逐漸完成由單個運動向多個運動的協調運動;⑥康復訓練前對肌張力的緩解。要點:
1、頭部的控制;
2、支撐抬起訓練;
3、翻身訓練;
4、坐位訓練;
5、膝手立位和高爬位的訓練;
6、站立和立位訓練;
7、步行訓練;
8、步行的進步和實用性訓練。
用於治療腦癱的各種神經運動療法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就是試圖按照神經發育的原理,用一些刺激的手段(感覺、言語、姿勢、特殊體位或動作),引發期望出現的肢體運動,或改變肌張力(抗痙攣),或抑制原始反射和異常反應的出現。治療師可能既用常規的一般運動治療如關節活動度練習,也同時兼用1-2種神經運動療法。但迄今為止,對各類神經運動療法的價值、合理性、療效等都存有許多爭論,有待進一步研究。
姿勢控制及體位活動:用於幼兒訓練,由治療師示範教導後,由母親或其他家人在家日常執行此種姿勢治療或抱持活動,或通過幼兒本身的活動從一個體位變成另一個體位。
步行練習:
1、扶持步行:對雙下肢癱兒童,扶持者要站在患兒前面,讓患兒兩臂取向前伸直位,扶持者扶著患兒的肘或手,給予支持、引導其身體重心前移,跨出腳步。對一側下肢癱或偏癱者,扶持者應對患側上肢(伸直位)在肘部和手部給予支持。
2、利用助行器步行:腦癱患兒適用的助行器有以下特點:穩定堅固,可支撐部分甚至大部分體重,有供手臂放置的扶手或平臺;活動靈便,前進、轉彎無阻滯,但又不會速滑而難以控制。
3、穿著矯形器步行:雖然穿著矯形器步行消耗能量較多,易累,作為實用的功能性步行其價值有一定限制,但由於既能對下肢負重起支持作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不利於步行的下肢畸形,患者能夠開步,鼓舞其鍛鍊和康復的信心,故穿著矯形器步行作為一種治療性步行的聯繫,有其積極意義。
4、矯正異常步態的步行練習:適宜於功能障礙程度較輕的腦癱患兒,他們有一定的獨立步行能力,但步態不正,耐力較差,通過矯正性的步行指導和練習,藉助於輕便的下肢矯形器、步行跑臺、減重步行設備,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步態,提高步行能力。
5、結合平衡能力的訓練進行步行練習:通過控制雙腳在地板的支撐面以及其他平衡訓練,改善平衡能力,並結合進行步行練習,對發展獨立步行能力有幫助。
引導式教育與日常生活活動訓練
引導式教育是1945年由匈牙利 Peto 創立的一種綜合治療方法,是經過融匯對神經學、心理學、教育及康復技巧等知識而創立的。即讓引導員擔當教育和治療中各專業的角色,使功能鍛鍊融合在教育中而得到較全面的發展,同時也使弱能、弱智兒童學習日常生活24小時內的各項活動。為此,把教學和訓練內容編成程序,把物理治療(運動療法)、作業治療、言語治療、教育、心理治療和社會工作服務等各專業的技巧融匯於其中,促進腦癱兒童各能區的發育和發展。引導式教育主要通過腦癱兒童的主動參與學習及訓練,去克服腦部功能失調而引起的運動和姿勢異常,繼而在特別的環境及訓練用具支持下,重複學習做每一項功能活動的步驟,以期達到不需要別人幫助,自己能獨立生活和學習。引導式教育目標是發展腦癱患兒的性格,以孩子學習和教育為中心。它要求孩子主動參與和有自覺性,並致力確保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充滿興趣和學習熱情,這些要求是按著孩子的年齡去制定。同時,它使體能、語言和智力活動同步發展。
引導式教育的原則:
⑴以兒童需要為中心:以兒童需要為中心是Peto法原則的核心。一切的治療措施都必須圍繞以孩子的迫切需要為依據,首先解決孩子的行走和日常生活能力。但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功能殘疾不同,以及隨著孩子生長髮育的不同階段,教育終點腰隨時變更。
⑵引導誘發和激發兒童學習動機:鼓勵和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嚮往目標、嚮往成功;利用環境設施、學習實踐和小組動力誘發學習動機;以娛樂性、節律性意向激發患兒的興趣及積極參與意識,最大限度地引導調動患兒自主運動的潛力,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去迎接挑戰,解決它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⑶整體意識、全面發展:對每個兒童要有全面的瞭解,根據小組大多數孩子們的期望和需求,制定一些共同的目標,應用相同的方法對孩子進行訓練。應堅持全面康復的觀點,將腦癱患兒的語言、智力、情緒、性格、人際關係、意志、日常生活機能、體能和文化課學習等結合起來進行教育訓練,並將教育訓練與其他各種治療相結合,積極參與社會,使其各個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這些發展會幫助它們戰勝自己的行為障礙。
⑷按性質分組、可選擇上課:將功能殘疾性質和成都相近的兒童組成小組,使學習的目標、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更能切合大多數兒童的需要。必要時還可根據智力水平、個體需要選擇上課,如上文化課時按智力水平高低分組學習,時分時合,但要保持相對穩定,儘量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學習訓練。
⑸循序漸進、融合貫通:先從簡單的動作開始訓練,或將難度較大的動作分解成幾個小的動作進行訓練,待小的動作熟練後再串聯起來訓練,使孩子容易獲得成功感,增強信心,教育訓練與平日的生活流程相結合,合理編排、動靜結合、融合貫通,讓患兒在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中,輕鬆愉快地完成各項習作程序,使生活的每一個時刻都是兒童學習的機會,並鼓勵兒童將這種意識延續終生,以提高和鞏固康復效果。
⑹極端負責、團隊精神:以引導員負責的引導式教育小組(輔助引導員、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護士和其他工作人員)全面負責小組患兒的生活、學習、功能訓練和各種治療等。引導式教育小組必須有高度的責任感和愛心,要了解和關愛每個孩子的問題和需要,策劃目標、設計方法、課程安排和組織實施等,小組成員之間要親密合作,發揮團隊精神,示範和引導小組患兒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發揮團隊精神。
矯形器及輔助器具治療
矯形器的作用:
⑴可預防和矯正肢體的攣縮、畸形。矯形器有助於保護正常肢體,如踝足矯形器對踝關節的穩定作用;又可抑制痙攣和預防肢體攣縮變形,如馬蹄畸形等;還可保持術後矯正位。合適的矯形器可降低雙下肢各關節,包括骨盆周圍的緊張度。矯形器還可抑制足的原始反射,這些原始反射易在腦癱患兒中長期存在,並導致患兒的異常姿勢和不良平衡。但矯形器穿戴不合適,會引起痙攣型腦癱患兒的肌肉持續性牽張攣縮的副作用,因而會增強痙攣和聯合反應,加重功能障礙。
⑵改善功能障礙。改善固定化了的運動類型,改善功能以及增強代償和輔助失去的功能。腦癱患兒使用矯形器的目的偏重於改善功能障礙,因而短時間使用矯形器的較多,作為以提高能力為輔助目的而長期使用的少,這是與成人使用矯形器的不同點。另外,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適用矯形器治療的亦少,因為全身不自主動作難以用局部矯形器予以控制。為了保證矯形器起到治療作用,必須和運動療法結合起來。
⑶其他作用。維持對體重的支撐與穩定,以及控制不隨意運動和不自主的關節運動。大部分痙攣型腦癱患兒雙下肢肌張力增高,步行時呈剪刀步態,雙足呈尖足內翻,使患兒行走功能受限,而踝足是人體承重的最大支撐部位,保持踝足的穩定性,維持其生物力學特徵,是步行的關鍵之一。
腦癱患兒常使用的矯形器種類:腦癱患兒使用矯形器治療中,最多用的是硬踝塑料踝足矯形器,可將痙攣性馬蹄內翻足的踝關節儘可能地固定在矯正位,可緩解小腿三頭肌痙攣,改善步態。另外尚有彈性踝部塑料踝足矯形器,它有良好的背屈助動力和蹠屈阻動力,適於垂足者使用。尖足、內翻足或外翻足變形的患兒在行走時可應用兩側附有金屬支架的短下肢矯形器。根據內翻、外翻方向不同可在鞋底外、內側加墊,使足放平。膝關節屈曲變形可應用長下肢矯形器,使膝關節保持伸直位。雙大腿內收變形可用髖關節外展矯形器,使雙腿保持於外展位。其他輔助功能的器具尚有坐姿椅、站立臺、柺杖、步行器、輪椅等。上肢的輔助器具包括常用於自身照顧活動和生活有關活動中協助患兒手的把握和操作能力的自助具。
使用矯形器治療應注意的問題:
⑴使用過程中要注意防止矯形器對肢體的壓傷,應隨時檢查。
⑵要隨年齡增長不斷調整更新。
⑶要定期進行功能評定。
中醫康復治療
包括針刺療法、推拿療法、中藥治療。針刺療法:一般頭針、體針同步進行,每週針治5次,一般針治3個月左右評估療效。推拿療法包括頭部、軀幹部、上肢、下肢推拿手法。注意對痙攣型腦癱患兒採用推拿的多種手法,綜合使用,以緩解痙攣、協調肌力;對手足徐動型患兒,推拿時要注意控制全身的穩定性;對肌張力低下型患兒,推拿時宜給予稍強刺激,以提高肌張力。中藥蒸氣浴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物理療法,用於降低痙攣型腦癱患兒的肌張力,利用藥液加熱後產生的蒸氣來燻蒸肌膚表面,藉助藥浴的熱力和藥力雙重效應,一方面蒸氣中所含的藥物有效成分經皮膚黏膜作用於機體,且皮膚溫度升高有助於皮膚對藥物的吸收。另一方面通過蒸氣的熱度使皮膚微小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機體的新陳代謝,使局部組織再生能力加強,痙攣的肌肉軟化鬆解,利於神經細胞軟化修復,利用肌梭傳導受溫度影響的特性,從而達到緩解肌痙攣、降低肌張力,在此基礎上予以康復功能訓練,促進患兒運動功能發育,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矯形手術治療
在腦癱患兒中,年齡較大且未接受早期治療的、特別是重度痙攣型的兒童,由於長時間的異常姿勢和運動模式使痙攣進一步加劇,最後導致不可逆的肌腱攣縮和骨關節畸形,此種情況下需在綜合康復治療中,考慮採用矯形手術治療。
矯形手術目的主要是接觸軟組織的痙攣和矯正骨關節畸形,也為其他康復治療創造穩定的條件,以恢復、改善肌力平衡,增強肢體的運動功能,迴歸社會。手術原則:上肢手術著重於使上肢發揮或重建手的抓、捏、拿作用,而下肢手術主要是使下肢恢復站立的姿勢與步行能力,以選擇創傷最小、效果最佳的手術為原則。
術後注意問題:
⑴術後石膏固定對手術效果有著重要意義,良好的石膏固定可避免傷口出血,防止轉移肌腱止點撕脫或骨折端移位等情況的發生。肌腱手術固定5-6周,骨關節融合術3-4個月,期間注意嚴密觀察,如有肢體劇烈疼痛、肢端蒼白或青紫,麻木或感覺消失,皮膚髮冷,明顯腫脹的發生,應檢查原因及時處理,鬆開石膏或其他處理。對較長時間帶石膏,要注意保護好石膏,不損壞、鬆脫。
⑵術後抗炎、止痛、止血的處理同其他手術。
⑶術後物理治療和功能訓練也是同樣重要,如採用超短波防治傷口感染,加強被動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肢體功能改善,提高手術效果。
⑷拆除石膏固定後及早進行物理治療和功能訓練。
選擇性嵴神經後根切斷術治療兒童痙攣型腦癱
痙攣型腦癱治療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就是要解除或減輕肌肉痙攣,以利於進行主動運動鍛鍊,改善步態,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由於用種種的非手術治療都不能較滿意地達到上述目的,因此,多年來醫學界根據嵴髓神經解剖生理學知識,探索用選擇性切斷嵴神經後根的方法來解除下肢肌肉痙攣,至今術式和效果不斷改進,此項手術療法也逐漸普及。手術適應指徵:
⑴只適用於痙攣型腦癱,其他類型如手足徐動型、共濟失調型、強直型等均不宜手術。
⑵年齡在4-8歲,智商80以上,能配合康復訓練才有好的效果。
⑶嵴椎沒有畸形。
⑷手術前經評估證實有一定主動活動的能力,如下蹲站立。只有符合手術指徵者,手術後配合康復訓練效果才滿意。
藥物療法
藥物治療主要以促進腦代謝的藥物,神經節苷酯、腦活素、胞二磷膽鹼、神經生長因子等腦神經細胞營養藥、神經節苷酯是一類含唾液酸的糖尿病神經鞘酯,是人類神經細胞膜的重要成分。單唾液酸四已糖神經節苷酯是重要的神經節苷酯之一,是其中唯一能夠通過血腦屏障的神經節苷酯,能夠促進神經再生、修復受損神經、恢復神經功能,促進神經重構。神經節苷酯可加速神經的再生。對痙攣型可用巴路芬、肉毒桿菌毒素等降低肌張力,對手足徐動型可配合使用安坦、左旋多巴等多巴胺類藥物。藥物治療只有在必要時才使用,它不能替代功能性訓練。
腦癱的預防、保健
目前關於腦癱的治療主要是針對其發生的行為運動障礙及認知能力的下降進行補救式治療,使患兒能夠在身心方面 社會功能方面得到改善,提高其生活
質量腦癱的治療都是採用綜合康復治療的方法,包括物理療法、作業療法、言語治療、針灸療法、穴位注射、推拿治療及中藥治療等等。近年,還發展出許多生物學治療,包括神經生長因子及幹細胞移植對腦癱的治療。儘管目前對於腦癱的治療方法日新月異,但是這些方法仍然只是改善腦癱患兒的生活狀態,卻不能起到治癒疾病的作用。所以,對於腦癱疾病而言,我們仍要掌握其發病的高危因素,對其進行預防和控制,降低腦癱的發病率才是根本的治療方法。有研究顯示,父母親腦癱家族史、早產、胎盤功能不全、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唿吸窘迫綜合徵、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腦感染、新生兒ABO溶血均為小兒腦癱發生的危險因素。有關醫療衛生機構對腦癱的危險因素有針對性地進行干預,對預防和降低腦癱的發病,指導腦癱患兒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