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針灸治療跟骨骨刺的療效優於局部注射療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跟骨骨刺綜合徵是骨科門診的常見病、多發病。多因足部長期負重或長時間站立而誘發,臨床上常見於4O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在門診中,2/3以上主訴跟痛的患者與跟骨刺綜合徵密切相關,經口服藥物、中藥外敷和物理治療,效果不理想。西醫採用手術療法切除骨刺,影像學表現有所改善,但臨床症狀仍不能治癒。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17例中,男性51例,女性56例。最大年齡為69歲,最小年齡為22歲,平均年齡為47歲。最長的是8年零1個月,最短的是12天。X線攝片均確診為跟骨骨刺綜合症。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82例,對照組35例。兩組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均相同,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以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中醫筋絡學》第一版為依據,對跟骨骨刺綜合徵進行診斷。
1.3 治療方法
1.3.治療組:針刀治療組。患者俯臥於治療床上,在患肢踝關節前緣墊一枕頭,足跟朝上,足部墊穩,壓痛最明顯處,即骨刺尖端(結合X線片),用標記確定位置。常規消毒後鋪上毛巾,針刀口線與足部縱軸垂直,針體與足跟底後方平面在 刀口深度達到骨刺尖,做縱向切開剝離,手下有鬆動、墜落感即可出刀。
1.3.對照組:局部注射治療組:患者體位及消毒同上,取曲安奈德10mg+2%利多卡因2.5ml+甲鈷胺注射液1mg在局部壓痛點緩慢注射,間隔7天一次,可連續治療3次。
1.4 療效標準
治癒:臨床症狀消失,功能完全恢復,行走自如,6個月內不復發;
有效:臨床症狀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復,行走基本正常,6個月內不復發;
改善:臨床症狀明顯改善,但行走仍不方便,1個月內症狀不加重;
無效:經3次以上治療,症狀和體徵無明顯改善。2.結果
針灸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7.56%,局部注射治療組為77.14%。針灸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於局部封閉治療組(P<0.01)。
3.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跟骨骨刺的產生是由於蹠骨、蹠腱膜的異常緊張,由於持續的牽拉損傷,使蹠腱膜內側結節附著處出現慢性纖維組織炎症,繼而形成骨刺,被包裹在蹠腱膜的起點內。因此,治療必須解決跟骨增生形成骨刺和蹠骨長韌帶和蹠骨腱膜粘連攣縮的病理生理學變化。正是基於這些病理特點,採用針灸針對病變部位,切割、剝離、鬆解粘連組織,解除高張力持續牽引狀態,恢復生物力學平衡。
針灸治療賁門失弛緩症的機理還在於它能切斷和鬆解局部粘連的肌腱、筋膜和滑囊,消除肌肉和筋膜的緊張痙攣,降低局部軟組織張力;另外,在微創針灸鬆解的操作過程中,人為造成的局部出血或充血,反而可以改善局部血供,促進新陳代謝,加速炎症吸收的效果。同時,在針刀治療前輔以鎮痛液,一是起到局部麻醉的作用,避免治療過程中的疼痛;同時,阻斷疼痛刺激的惡性循環,可解除肌肉和血管痙攣引起的疼痛。三甲醚具有抗免疫和抑制炎症滲出的作用,可促進局部炎症和水腫消退,還具有防止術後局部粘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