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11 05:06

動脈瘤是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患者的高發疾病,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疾病,導致猝死的人數遠遠超過任何腫瘤,所以瞭解動脈瘤很重要。專家表示,突然出現胸痛、腹痛或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的早期症狀,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應立即手術。中國每年的主動脈粗大症病例至少達到5萬例,主動脈粗大症往往起病急,發展快,危害大。數據顯示,21%的患者在到達醫院前就已經死亡,50%的患者在24小時內死亡,68%的患者在1周內死亡,嚴重危害國人的健康。

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是夾層動脈瘤的主要原因

夾層動脈瘤的原因很複雜,常見的誘因包括高血壓、動脈硬化、結締組織的遺傳性疾病、懷孕、嚴重創傷和馬凡氏綜合症。據統計,80%至90%的共濟動脈瘤患者合併有高血壓,發病時通常有10至15年的高血壓病史。

主要原因是高血壓促進了中老年人主動脈的退行性改變,使動脈壁各層之間的粘附力下降,引起並加速了共濟會動脈瘤的形成;而嚴重的動脈硬化也加劇了主動脈系膜的退行性破壞,刺激了動脈瘤的生長。

動脈瘤夾層的四個徵兆

1.突發性胸痛:臨床上,90%的患者以突發性、持續性、進行性的劇烈胸痛為首發症狀,常在突然運動時發生,如提重物、打籃球和異常興奮,甚至打呵欠、咳嗽、用力等。由於是刺痛、撕裂樣或刀割樣的疼痛,常常大汗淋漓,有瀕臨死亡的感覺,甚至因疼痛而暈倒,令人難以忍受。

2.胃腸道症狀。如果夾層影響到遠端主動脈,病人可能有腹痛、嘔吐、吐血和便血。

3、休克:病人面色蒼白、多汗、緊張或暈厥,四肢溼冷,但血壓大多維持在高血壓範圍或略有下降。

4.精神神經症狀。如果血腫累及頸動脈或腹股溝動脈開口處,可表現為短暫性腦缺血,甚至中風。

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的治療

以往對主動脈夾層的治療主要是傳統手術,創傷大,死亡率為15%~26%,截癱率為25%,且高齡患者不能耐受,合併明顯器官功能不全,所以很多患者只能保守治療,中長期效果差。長期效果不佳。腔內主動脈移植和腔內主動脈治療技術的發展,使主動脈粗大症手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微創時代。腔內治療是主動脈粗大症治療的新方法,具有創傷小、死亡率降至5%、截癱率降至0.8%的突出優點,從而迅速成為主動脈粗大症治療的主要發展趨勢。但是,作為一種新的方法,其長期效果,特別是潛在的嚴重併發症,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腔內隔離 賁門失弛緩症動脈瘤不是腫瘤,因此其治療的目的是防止破裂而不切除病變的血管。腔內隔離的 "腔內 "是指手術是在動脈腔內進行的,不需要開胸,只需要進行介入手術,在內部動脈造影上顯示出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箭頭),然後將帶有適當大小的人工血管的導管從股動脈引入主動脈病變部位,然後將人工血管從導管上釋放出來。帶有鎳鈦合金支架的人工血管會自動張開,牢固地固定在主動脈內壁上,並完全封閉裂口。這也被稱為 "隔離"。殘留在假腔內的 "靜止 "血液將逐漸凝結,最終機化成瘢痕。

如何診斷和治療共濟會動脈瘤相關文章
小腦性共濟失調的鑑別診斷: ①軀幹共濟失調(姿勢性小腦性共濟失調):主要表現為患者的步態和姿勢(站立和坐時)平衡障礙,如站立不穩、起坐不穩、行走不穩、Romberg徵(睜眼、閉眼)陽性(不穩),上肢共濟失調不明、顯,眼球震顫常無。定位診斷主要在小腦蚓部(原始小腦)受損害。可見於ADCAⅢ型,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等。 ②四肢協調性共濟失調(運動性小腦共濟失調):主要表現為患者的肢體完成各項動作的
發布於 2024-08-30 11:46
0評論
1.特異性神經系統感染 如腦炎、腦膜炎等腦脊液病原學檢查可確診。 2.藥物中毒 藥物中毒引起的共濟失調見於苯妥英鈉等抗癲癇藥物過量。根據病史和測定血中藥物濃度可助診斷,停用該藥則症狀消失。 3.先天性代謝異常 先天性代謝異常引起的共濟失調多反覆發生如高氨血癥、色胺酸轉運異常等。可根據家族史、代謝特點、智力低下等診斷。後天性代謝異常,如低血糖、低血鈉等,也可致急性小腦共濟失調。 4.後顱凹佔位病變
發布於 2024-05-21 02:17
0評論
遺傳性共濟失調症?遺傳性共濟失調包括具有3個共同特徵的不同疾病:共濟失調,遺傳基礎,小腦或其聯繫結構的病理變化。大多數情況下病理學改變超出了小腦,特別是後柱、錐體束、腦橋核團和基底節,這些病變都有相應的神經系統體徵。在一個家族內可能會有廣泛的不同範圍的臨床和病理學特徵;這種不均一性給分類帶來困難。1983年Harding提出了一個基於發病年齡、遺傳方式和已知特殊的生化異常的分類草案。Hardin
發布於 2023-10-20 01:11
0評論
遺傳性痙攣性共濟失調是介於脊髓和腦幹小腦之間的遺傳性共濟失調,是一組遺傳異質性疾病。1892年SangerBrown報告一個家系中5代22人(男10、女12)患本病;1893年Marie描述了一組相似的疾病,故本病也稱Marie型共濟失調或SangerBrown型共濟失調,兩型均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SangerBrown型發病年齡較輕(11~45歲),有眼球震顫;Marie型發病在25~55歲,
發布於 2024-06-29 09:17
0評論
是介於脊髓和腦幹小腦之間的遺傳性共濟失調,是一組遺傳異質性疾病。1892年SangerBrown報告一個家系中5代22人(男10、女12)患本病;1893年Marie描述了一組相似的疾病,故本病也稱Marie型共濟失調或SangerBrown型共濟失調,兩型均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SangerBrown型發病年齡較輕(11~45歲),有眼球震顫;Marie型發病在25~55歲,一般無眼球震顫。爾後
發布於 2023-11-25 07:20
0評論
概述 共濟失調這種疾病屬於一種運動方面的障礙疾病。也就是說,人們在運動的時候出現不協調的情況。這種疾病會嚴重影響到人的心裡變化,甚至是身體上的變化。特別容易讓人的肢體發生一些障礙症狀。嚴重情況下會引起語言方面也出現障礙。所以說這種共濟失調方面的疾病對人的身體危害是非常大的。一旦患上這種疾病,一定要積極的進行治療。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下共濟失調怎麼辦。 步驟/方法: 1、 日常生活中,如果換上了
發布於 2022-10-13 02:07
0評論
(一)輔助檢查 1、CT或MRI顯示小腦萎縮很明顯,有時可見腦幹萎縮;腦幹誘發電位可出現異常,肌電圖顯示周圍神經損害;腦脊液檢查正常。 2、確診SCA及區分亞型可行PCR分析,用外周血白細胞檢測相應基因CAG擴增,證明SCA的基因缺陷。(二)診斷和鑑別診斷 1、診斷 根據共濟失調、構音障礙、錐體束徵等典型共同症狀,以及伴眼肌麻痺、錐體外系症狀及視網膜色素變性等表現,結合MRI檢查發現小腦、腦幹萎
發布於 2024-07-18 17:02
0評論
脊髓的前角細胞接受大腦皮質,大腦皮質下底核、小腦、前庭迷路系統,深感覺等上行下行傳導束的調節與控制,使人體保持一定的姿勢來恰當地完成隨意運動,保持平衡,若上述部位發生病變,導致協調作用障礙,稱為共濟失調。 共濟失調主要反映小腦半球及其與對側額葉皮質間聯繫的損害,但在其他部位的病變中也可能產生,如急性迷路水腫產生前庭性共濟失調,同時伴發眩暈。 深感覺障礙則產生感覺性的共濟失調。累及四肢、軀幹及咽喉
發布於 2023-11-17 08:18
0評論
一、病史 1、共濟失調注意起病急緩及病程,一般急性起病的共濟失調並且呈發作性,以前庭系統病變及眩暈性癲癇的可能性較大。起病較急,短時間內惡化者,經治療後很快好轉者以急性小腦病變、中樞神經系統炎症及腦外傷多見。起病較急,並且迅速惡化者,有時可危及生命的以腦血管病、腦外傷尤其是小腦出血多見。酒精中毒及維生素缺乏導致的共濟失調在改善營養狀況後可使共濟失調改善。有緩解與復發的共濟失調以多發性硬化多見。
發布於 2023-09-27 23:06
0評論
概述 共濟失調這種疾病的主要特徵是特徵為小腦性共濟失調,這種疾病的危害還是蠻大的。現實生活中,我見過這種疾病的患者,他們說話模糊不清,有時也表達不清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連自己的肢體都無法很好的控制,經常失去平穩。看到他們很痛苦的樣子。雖然這種疾病目前還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但是如果患者保養合理,做一些康復訓練,患者還是能提高自理能力。 步驟/方法: 1、 共濟失調這種疾病的主要特徵是特徵為小腦
發布於 2023-06-19 20:45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