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白血病,人們往往會想起20世紀80年代初在我國熱播的日本電視劇《血疑》,美麗善良的主人公幸子意外受到放射源照射,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儘管不斷地輸血和化療,但是仍然沒有幸存。在當時,白血病被認為是不治之症,如今,隨著對白血病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不同作用機制化療藥物的逐漸問世,白血病的治癒率越來越高,人們對白血病的畏懼也隨著故事的漸漸久遠而淡然。
認識白血病
1845年,Bennett和Virchow 先後相差6周分別在英國愛丁堡和德國柏林報告了一種造血系統的惡性疾病――白血病,從此人類開始了對白血病的研究,現已經歷了160多年,儘管人們一直在追尋白血病的病因,但對怎樣患上白血病至今仍然沒有明確答案,目前比較認可的發病原因有病毒感染(白血病並不傳染)、電離輻射(如1945年日本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後白血病患病率增高)、化學物質(如苯)和遺傳因素(較少見)。並且隨著社會物質的豐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中的裝修汙染、大氣汙染、環境汙染等問題逐漸嚴重,這些因素也可能是誘發白血病的重要原因。
白血病的主要表現 為外周血中出現異常的白細胞,即通常所說的白血病細胞,它失去控制後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中大量增殖,並釋放至外周血液中,導致正常紅細胞和血小板的生成減少,從而使得患者逐漸出現貧血和出血的症狀。雖然白細胞在體內發揮著免疫防禦的作用,是我們身體的“衛兵”,但白血病細胞則是背叛身體的“衛兵”,它失去了對病菌的殺傷作用,從而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併發感染,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
急性白血病來勢兇猛但發病隱蔽,患者可能在正常的生活中出現乏力、頭暈、低熱、流鼻血等情況,有時它的表現和感冒無異,常常被忽略,很多患者直到症狀逐漸加重後才到醫院進行檢查,如果患者血中有大量幼稚細胞,則提示很可能患上了白血病,需要進一步檢查骨髓以明確診斷。
幾乎所有的白血病患者都有血象的變化,血常規和外周血白細胞分類可以提供給醫生很多信息,比如是否患上白血病或其他一些血液病,如貧血、血小板減少症、白細胞減少症等,但最後確診有賴於骨髓檢查。醫生在患者的髂骨上選取一個部位,局部麻醉,刺入骨穿針,抽取幾毫升紅色的骨髓液,用於白血病細胞的化驗。這項骨穿操作僅需要幾分鐘,骨穿結束後患者可以自由活動,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經過骨髓細胞形態、免疫分型、染色體、融合基因、組織化學染色分析等檢查,就可以明確患者所患白血病的類型,據此制定化療方案,並可以對疾病的預後做出初步判斷。
白血病按照其病程緩急和白血病細胞的分化程度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並且按照不同的白細胞系列做出相應的分類。急性白血病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和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M0、M1、M2、……、M7)兩大類。這兩大類急性白血病的化療方案不同,疾病預後和併發症發生情況也各有不同。如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中的M3型,又稱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目前治療效果最好的一種白血病,治癒率甚至可以達到90%以上,對M3的治療,除了常規的化療之外,還需要用“亞砷酸”和“維甲酸”這兩種藥物,這是與其他類型急性白血病所不同的。
亞砷酸,俗稱砒霜,是一種毒性極烈的砷化合物,但經過我國學者潛心研究,近20多年來將其用於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取得了很好的療效。自1992年我國報道亞砷酸可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以來,日本、美國也相繼將其應用於臨床,療效顯著,成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上的“中國風”,也是我國血液科醫生對白血病治療的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