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是一種膀胱粘膜的慢性增生性疾病,是膀胱炎的一種特殊類型,也是泌尿外科常見的女性疾病,多由反覆的尿路感染引起。臨床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狀,以及下腹及會陰部疼痛,顯微鏡下血尿,部分患者有肉眼血尿,伴有焦慮、緊張、失眠等精神症狀。近年來,隨著臨床的重視和膀胱鏡檢查及病理活檢技術的提高,腺囊炎的檢出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腺性膀胱炎的治療應以針對性的抗生素治療為主,也可使用針對尿頻、尿痛、尿急等症狀的藥物。長期的炎症刺激引起了膀胱壁組織結構的變化,使藥物治療變得困難。女性尿道外口的畸形或其他病變也是導致反覆尿路感染不易治癒的原因之一,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對於女性患者,應注意是否有尿道肉芽、處女膜傘、外尿道畸形等。
近年來,對通過全面檢查可以手術治療的腺樣體膀胱炎,選擇膀胱鏡下電切和電灼治療,也顯示出良好的效果,減少了反覆發作帶來的痛苦。
根據膀胱鏡檢查,腺樣體膀胱炎可分為四種類型:乳頭狀、濾泡狀或絨毛狀水腫、慢性炎症性和無明顯粘膜改變。慢性炎症型和無明顯粘膜改變型在排除梗阻和結石因素後保守治療3-5周,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膀胱鏡下病變持續存在,3個月後給予經尿道電切術或電灼術。乳頭狀和濾泡狀或脈絡狀水腫類型採用經尿道電切術和電灼術治療。
腺囊炎的早期階段,包括慢性炎症型和沒有明顯粘膜改變的類型,發病率高,不應視為癌前病變。然而,如果慢性刺激物持續存在,晚期腺性膀胱炎可以發展,包括廣泛的腸上皮化生型、乳頭狀瘤型和腸腺瘤型。晚期腺性膀胱炎有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發生惡變,應作為癌前病變處理,積極進行手術治療。早期腺囊炎不僅不能通過局部電切改善,而且部分患者病情加重,複發率高。早期輕度病例保守治療的療效與手術治療無明顯差異。保守治療後,膀胱內的病變甚至可能向良性方向發展,濾泡樣結構消失。
電切和電灼後,膀胱灌注化療多按淺表膀胱轉移性上皮癌進行。但灌注膀胱化療藥物後,患者術後的膀胱刺激症狀並沒有明顯改善,部分患者的症狀沒有得到改善,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消耗了較多的醫療資源。腺囊炎有惡變的可能,但惡變率很低。術後立即進行膀胱灌注,單劑量化療即可,無需維持膀胱灌注化療。如果合併有膀胱腫瘤,則按膀胱腫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