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鏡是發現結直腸早期病變的最有效手段。結直腸長約1.5m,在空、迴腸的周圍形成一個方框。根據大腸的位置和特點,分為回盲部、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和肛管,那麼腸鏡下他們的正常形態是怎樣的呢?
正常直腸:12-15cm。無半月皺襞,有三個亨圖瓣。
正常乙狀結腸:15-30cm。常成新月形或橢圓形,粘膜面稍微有粗糙感,皺襞呈類圓形,低矮而密集,腸腔迂曲多變。
正常降結腸:30-40cm。腸腔呈圓筒狀或直立等邊三角形,很少彎曲,視野較深廣,可謂是一馬平川。半月形皺襞清晰可見,而且分部均勻。
正常脾曲:40-45cm。向左走行的急彎,左側見隆起較高的半月襞,右側見深凹的結腸袋。粘膜平滑有光澤,血管紋理清晰,約半數病人脾曲可見一圓形淡藍色的脾臟壓跡,脾臟腫大者尤為明顯,其餘粘膜呈淡桔紅色。
正常橫結腸:40-60cm。充氣後可見寬大的粘膜皺襞環繞腸腔,構成完整的倒三角形,均勻分部的三角形。
正常肝曲:55-60cm。肝曲與橫結腸連接處常可見一弧形皺襞,凹面向患者背側;肝曲亦呈盲袋狀,多數緊貼肝臟,相應的腸腔內可見肝臟的壓跡呈淡藍色、邊緣銳利的投影。
正常升結腸:60-80cm。升結腸腸腔也呈三角形,但與橫結腸相反,為正三角形;粘膜呈淡桔紅色,粘膜下血管紋理不如降結腸清晰。半月襞最顯著,結腸袋最深。
正常回盲部:70-90cm。回盲部包括盲腸和迴盲瓣,是迴盲瓣及其兩側延伸出的半月狀皺襞以下的部分,呈盲囊狀,其前壁可見一條不完全的縱形皺襞;盲腸中間可見闌尾開口,似憩室或半月樣,迴盲瓣位於升結腸、盲腸移行部的內側緣,呈口唇樣,也有呈乳頭狀或腫塊狀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