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病因
膽囊息肉樣病變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認為該病的發生與慢性炎症有密切關係,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都是一種炎性反應性病變,膽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質代謝紊亂和膽囊局部炎症反應的結果,有人認為膽囊息肉與膽囊炎症或結石症,甚或兩者都有關。
病理生理
病理分類為非腫瘤病變與腫瘤性病變兩大類,後者又分為良、惡性。
一、非腫瘤性息肉
1、膽固醇息肉:非腫瘤性病變中以膽固醇息肉最為多見。其次為炎症性息肉、腺瘤樣增生及腺肌瘤等。膽固醇息肉是膽固醇代謝異常的局部表現,是血中膽固醇類脂質析出並被膽囊壁的組織細胞吞噬所致,可發生於膽囊的任何部位,大部分多發,外觀黃色分葉狀,桑葚樣,柔軟易脫落。組織學顯示,息肉由積聚的泡沫組織細胞構成,表面由單層柱狀上皮覆蓋,具有結締組織蒂,微血管,分支的絨毛樣凸起。膽固醇息肉的病理特點為多發性小息肉。而腫瘤性息肉往往為單個。膽固醇息肉質脆蒂細,易與黏膜分離,不伴腸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質成分。即使伴有炎症也很輕微,迄今未見癌變的報道。關於膽固醇息肉與膽固醇沉著病,有人認為系同一疾病,有人認為膽固醇沉著是膽固醇息肉的病因。膽固醇沉著於膽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細胞內,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羅-阿竇增多和肌層增厚而形成息肉;但也有人認為兩者並無相關性。
2、炎症性息肉:為慢性炎症刺激所致,可單發,或多發,一般3~5mm大小,蒂粗或不明顯,顏色與鄰近黏膜相似或稍紅,單發或多發的廣基性結節。組織學顯示,灶性腺上皮增生伴血管結締組織間質和明顯的炎細胞炎症性息肉,為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腫,息肉周圍的膽囊壁有明顯炎症。尚無癌變報道,但從膽囊癌合併膽石的致癌機理研究中,認為細菌性慢性膽囊炎可能是因素之一,所以對炎性息肉不能放鬆觀察。
3、腺瘤樣增生、腺肌瘤:腺瘤樣增生是一種由於膽囊上皮和平滑肌增生而引起的膽囊壁肥厚性病變,分為3型:
(1)侷限型:膽囊底部呈錐帽狀增厚。
(2)節段型:局部增厚的囊壁向腔內突入形成“叄角徵”,呈瀰漫性向心性增厚,內壁凹凸不平,內腔狹窄,有時伴有結石,脂餐試驗顯示膽囊收縮亢進。
(3)廣泛型:膽囊壁呈廣泛性肥厚,內壁不平整,壁內可見擴張的羅-阿竇呈小囊狀低迴聲區。上皮的增生在病變的中心最明顯,周圍的腺體常呈囊狀擴張,並充滿黏液,擴張的腺體內有鈣質沉積。腺瘤樣增生與腺肌瘤病都是既非炎症,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前者為黃色質軟的疣狀物,直徑5mm左右,單發或多發。成分為豐富的結締組織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狀細胞,表面的上皮增生並伴有腸化生。後者則為黏膜上皮局部變化、肌纖維增生與侷限性腺肌增生,又稱腺肌瘤病。上述兩種病變均有癌變可能。
二、腫瘤性息肉:腫瘤性病變中良性以腺瘤為主,惡性則主要為膽囊癌。
1、腺瘤:腺瘤多為單發的有蒂息肉。根據外形可分為乳頭狀或非乳頭狀,惡性率約30%。乳頭狀腺瘤可再分為有蒂和無蒂兩種,鏡下顯示為分支狀或樹枝狀結構,帶有較細的血管結締組織蒂,與膽囊壁相連,有單層立方或柱狀上皮覆蓋,與周圍正常膽囊黏膜上皮移行較好。非乳頭狀腺瘤大部分有蒂,鏡下見多數增生的腺體被中等量的結締組織間質包繞,偶爾腺體顯示囊樣擴張。該型腺瘤以腺體的管狀增殖為主體,故稱為腺管腺瘤,有時可見杯狀細胞或基底顆粒細胞的腸上皮化生改變。腺瘤的發病率很低,雖有癌變可能性,但並不構成臨床威脅。
2、良性間葉組織腫瘤:良性間葉組織腫瘤是來源於支持組織的膽囊良性腫瘤。主要包括纖維瘤、平滑肌瘤、血管瘤、脂肪瘤、黏液瘤、神經鞘瘤等。
3、腺癌:腺癌分為乳頭型、結節型與浸潤型。前兩型為隆起性病變,直徑都<20mm;而浸潤型不屬於息肉,絕大多數直徑>20mm。因此,表現為息肉的癌往往屬於早期。其中乳頭型腺癌絕大多數限於黏膜和肌層內,預後較好。
三、診斷
膽囊息肉往往無臨床症狀或症狀輕微。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對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診斷方法較多,如口服膽囊造影、B超、CT、磁共振 (MRCP)、腔內超聲(EUS)等,但目前診斷膽囊息肉最主要的手段仍是B超檢查。
1、B超檢查
方法靈活、準確、無創傷、可重複、價廉,能準確地顯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數量、囊壁的情況。B超典型的表現為膽囊壁有點狀、小塊狀、片狀的強或稍強回聲光團,其後多無聲影,可見到球狀、桑葚狀、乳頭狀及結節狀突出,甚至可顯示出息肉的蒂。B超對膽囊息肉檢出率、準確性明顯高於CT,能清晰地顯示膽囊息肉的部位、大小、數目及局部膽囊壁的變化,是一種簡便可靠的診斷方法。
2、三維超聲成像
可使膽囊具有空間方位的立體感,透聲性好,有直視膽囊剖面的效果,可彌補二維顯像某些不足。不僅可觀察膽囊息肉的大小形態,更可分清息肉和膽囊壁的關係,尤其在膽囊後壁的息肉二維顯像常不能清楚地分辨是否有蒂以及蒂與膽囊壁附著的範圍和深度。三維重建能通過不同切面的旋轉來觀察病變的連續性及病變表面的情況等信息,有助於提高膽囊息肉與膽囊腺瘤或癌腫的鑑別。
3、內鏡超聲
即經內鏡超聲掃描,是將超聲微小探頭安置在內鏡頂端,探頭為高頻,將內鏡插入消化道,進入十二指腸壺腹後此探頭更接近膽囊,可排除腸氣干擾或膽汁黏稠度等影響。內鏡超聲可將膽囊壁分為3層,內層為高回聲的黏膜及黏膜下層,中層為低迴聲的肌纖維層,外層為高回聲的漿膜下層及漿膜層。如為息肉樣病變可見清晰的3層囊壁,而膽囊癌則囊壁的3層結構有不同程度的浸潤破壞。早期膽囊癌絕大多數是在結石和息肉等病變的掩蓋下發展的,早期缺乏特徵性聲像圖表現,鑑別困難。而內鏡超聲檢查觀察息肉樣病變與膽囊壁之關係,有助於鑑別診斷。
4、CT仿真內鏡技術
自1994年Vining等首次報道以來,國外有不少學者對此技術進行實驗和臨床應用研究。CT仿真內鏡技術成像原理為利用計算機軟件功能,將螺旋CT容積掃描獲得的圖像數據進行後處理,重建出空腔器官內表面的立體圖像,類似內鏡所見。膽道CT仿真內鏡技術也已經開始應用於臨床。CT仿真內鏡技術臨床應用價值:
1、CT仿真膽囊內鏡可以清晰顯示膽囊腔內正常的解剖結構。
2、CT仿真內鏡技術可以清晰地顯示膽囊息肉的大小,最小可見1、5mm×2、2mm×2、5mm,可較為準確地觀察息肉生長部位、形態、表面、基底等影像改變,與彩超及手術病理基本一致。
3、可準確觀察膽囊單發息肉。
CTVE在膽囊息肉檢查診斷中優點較為突出,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1、對扁平廣基底的息肉顯示不佳,膽囊內壁粗糙會影響小息肉的檢出。
2、碘過敏患者不宜做此項檢查及易受膽囊對碘濃縮的影響。
四、鑑別診斷
1、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腫塊內和膽囊壁內出現高速動脈血流信號,是原發性膽囊癌區別於良性腫塊和轉移癌的重要鑑別特徵。如膽固醇性息肉血流為直線狀,<500px/s;而膽囊癌內血流多呈樹枝狀,流速>500px/s。
2、B 超引導下膽囊穿刺細胞學檢查,有助於鑑別診斷,可提高術前診斷率,早期膽囊癌在膽汁中找到癌細胞的陽性率為64%,而在病變膽囊壁的陽性率為91%。因此,強調要在B 超引導下選擇性地穿刺病變壁組織。還有學者在膽囊穿刺時抽取膽汁行癌胚抗原濃度測定,並與單純膽囊結石相比,其濃度升高有統計學意義,亦具有輔助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