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polyp of gallbladder),是指膽囊壁向囊腔內呈息肉樣隆起的一類病變。又稱為膽囊息肉樣病變(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膽囊息肉樣病變可分為良性或惡性病變,但以非腫瘤性病變為多,一般認為直徑15mm以上的膽囊息肉樣病變幾乎全是惡性腫瘤性病變,故膽囊息肉樣病變近幾年來倍加重視。
病理病因
膽囊息肉樣病變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認為該病的發生與慢性炎症有密切關係,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都是一種炎性反應性病變,膽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質代謝紊亂和膽囊局部炎症反應的結果,有人認為膽囊息肉與膽囊炎症或結石症,甚或兩者都有關。
發病機制
PLG為一組表現形式相同但卻包含很多不同病理狀態的膽道疾病。病理分類為非腫瘤病變與腫瘤性病變兩大類,後者又分為良、惡性。
1、非腫瘤性PLG
(1)膽固醇息肉:
(2)炎症性息肉:為慢性炎症刺激所致,可單發,或多發,一般3~5mm大小,蒂粗或不明顯,顏色與鄰近黏膜相似或稍紅,單發或多發的廣基性結節。組織學顯示,灶性腺上皮增生伴血管結締組織間質和明顯的炎細胞炎症性息肉,為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腫,息肉周圍的膽囊壁有明顯炎症。尚無癌變報道,但從膽囊癌合併膽石的致癌機理研究中,認為細菌性慢性膽囊炎可能是因素之一,所以對炎性息肉不能放鬆觀察。
(3)腺瘤樣增生、腺肌瘤:腺瘤樣增生是一種由於膽囊上皮和平滑肌增生而引起的膽囊壁肥厚性病變,分為3型:
①侷限型:膽囊底部呈錐帽狀增厚。
②節段型:局部增厚的囊壁向腔內突入形成“三角徵”,呈瀰漫性向心性增厚,內壁凹凸不平,內腔狹窄,有時伴有結石,脂餐試驗顯示膽囊收縮亢進。
③廣泛型:腺瘤樣增生與腺肌瘤病都是既非炎症,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前者為黃色質軟的疣狀物,直徑5mm左右,單發或多發。成分為豐富的結締組織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狀細胞,表面的上皮增生並伴有腸化生。後者則為黏膜上皮局部變化、肌纖維增生與侷限性腺肌增生,又稱腺肌瘤病(adenomyomatosis)。上述兩種病變均有癌變可能。
2、腫瘤性PLG?腫瘤性病變中良性以腺瘤為主,惡性則主要為膽囊癌。
(1)腺瘤:腺瘤多為單發的有蒂息肉。腺瘤的發病率很低,雖有癌變可能性,但並不構成臨床威脅。
(2)良性間葉組織腫瘤:良性間葉組織腫瘤是來源於支持組織的膽囊良性腫瘤。主要包括纖維瘤、平滑肌瘤、血管瘤。
症狀體徵
CPs病人絕大多數無臨床症狀,且膽囊功能良好。
檢查方法
1、B超檢查 方法靈活、準確、無創傷、可重複、價廉、易為眾多患者接受,能準確地顯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數量、囊壁的情況。
2、三維超聲成像
3、內鏡超聲(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4、CT仿真內鏡(computed tomographic virtual endoscopy,CTVE)
疾病診斷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腫塊內和膽囊壁內出現高速動脈血流信號,是原發性膽囊癌區別於良性腫塊和轉移癌的重要鑑別特徵。如膽固醇性息肉血流為直線狀,<500px/s;而膽囊癌內血流多呈樹枝狀,流速>500px/s。RI越小越傾向於惡性,但對於早期膽囊癌腫塊過小者(<3mm)有時並不敏感,此外還與操作者技術水平有重要關係。
治療
手術指徵方面頗多爭論。故多數人主張以直徑≥10mm的PLGs作為手術指徵,對<10mm者須保持警惕性。因此,認為>60歲、有膽石共存、>10mm的單個病變,即使無症狀也應作膽囊切除。
鄧紹慶綜合PLG的6個腫瘤高危因素為:單發、>10mm、廣基或蒂粗大、病變增長、年齡>50歲、合併結石。但也強調對<10mm不能放鬆警惕,必須定期隨訪。
併發症
息肉樣膽囊癌佔9%~12%,約50%伴有膽石
預防
因膽囊息肉病變的病因尚不清楚,有人認為其與膽囊炎症或膽囊結石的慢性炎症反應有關。因此,預防膽囊息肉的關鍵是積極治療引起膽囊慢性炎症的疾病。
預後
對症狀明顯,影響工作和生活者,合併慢性膽囊炎及結石者;息肉單發,直徑>10mm,基底較大或有蒂位於膽囊頸部者是膽囊切除的適應證。但目前由於本病術前確診困難,患者常有恐癌心理,醫者存在防止貽誤惡變的想法,從而有使手術擴大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