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毛囊和皮脂腺的常見慢性炎症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痤瘡(黑頭、白頭)、丘疹、膿皰、結節、囊腫和疤痕。面部、背部、胸部等部位的皮脂腺豐富。
現代研究表明,病因主要與雄激素和皮脂腺的過度活躍、毛囊皮脂異常、毛囊皮脂單位的微生物作用以及炎症反應有關。它與炎症反應密切相關。中醫稱 "痤瘡"、"肺風痤瘡"、"酒刺",俗稱 "粉刺"、"疙瘩"。"痤瘡"。痤瘡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它的發病率很高,但也有很多人不瞭解它的病因,所以在治療上也有一定的困難。
根據多國衛生監督系統的統計,大約有8 5%的人在1 2至2 4歲之間出現痤瘡,大約有1 0%至30%的痤瘡患者去看皮膚科。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和營養狀況的改善,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和學習等精神壓力的增加,痤瘡的發病率從青年期擴大到中年和青春期。有學者研究了發生在30歲以上患者的青春期後痤瘡,其中女性佔大多數。由於這些患者外周皮膚組織的雄性激素代謝紊亂,雌二醇減少,血清睪酮水平升高,導致晚期痤瘡和經前症狀加重等現象,並與患者的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大多數患者與睡眠障礙和情緒不穩定有關。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情緒不太穩定,對生活事件的反應更強烈。因此,認為社會心理因素與女性青春期後痤瘡有關,長期慢性的精神壓力可能是女性青春期後痤瘡的重要誘因之一。
當人們受到不同來源的壓力時,抑鬱、焦慮等情緒變化將通過大腦皮層-邊緣系統的情緒迴路向下丘腦-垂體-痤瘡發送神經衝動。下丘腦-垂體-性腺軸或腎上腺軸增加雄性激素。
此外,皮脂腺本身對雄性激素的敏感性增加。皮脂腺細胞的雄性激素受體分佈最廣,對循環血液中的雄性激素有特殊的親和力。受體的分佈和對雄性激素的親和力不同。
痤瘡的發生與心理因素相互影響。
慢性的、長期的精神和情緒因素促成了痤瘡的發展,以及痤瘡對患者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對其生活質量的影響。這些因素越來越受到醫學界和患者的重視,對痤瘡的預防和治療也不再侷限於生物醫學模式,而是逐漸發展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患者應進行心理輔導,這對提高療效和抑制復發很有幫助。
從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來看,生活在社會中的壓力是不可避免的。
但我們應該學會通過交流、敘述、運動、外出、飲食調節等方式來舒緩,這將有助於預防痤瘡的發生。痤瘡發生後,除了用藥 痤瘡發生後,除了必要的藥物治療外,積極調整心態,不急躁、不憂鬱、不焦慮,正確面對容易發生的疾病,瞭解疾病的治療癒合過程,配合醫生用藥,對疾病的癒合會有很好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