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甚麼是宮頸機能不全?
宮頸機能不全常常用於描述那些孕中期自發性流產的人群,被認為宮頸太“薄弱”不能維持宮頸關閉狀態,從而不足以維持妊娠,造成流產。其臨床特性是孕中期無痛性宮頸擴張或羊膜囊突出(簡稱“羊突”),也就是繼宮縮、陰道出血、感染或子宮張力過大之後的流產理論上不應診斷宮頸機能不全,這些原因可以引起宮頸改變從而造成流產,但往往不會反覆發生。以前只有在反覆出現孕中期流產時才考慮診斷宮頸機能不全,但2014年美國婦產科醫師協會(ACOG)建議只要出現一次上述典型症狀即可診斷。
2、如何判斷宮頸機能不全?
實際上宮頸機能不全是一個不太準確的臨床診斷,描述的是宮頸處於一種“無能”狀態。因此,截止目前為止,尚沒有統一、明確的確診方法。臨床上常常使用的檢查手段包括手診法、探宮法、B超測量宮頸長度、宮腔鏡以及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術等,均不能明確診斷。應用最多的孕中期超聲監測宮頸長度變化,正常宮頸長度的第10百分位數和第90百分位數分別為25mm和45mm。我們常常以小於等於25mm為界限以診斷宮頸是否變短。如果宮頸變短則早產風險增加,但單純的宮頸變短也無法診斷是否存在宮頸機能不全。
3、造成宮頸機能不全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宮頸機能不全的原因有先天和後天之分,以後天為主,主要指手術、分娩對宮頸所造成的損傷,包括宮頸錐切術、宮頸LEEP術、多次宮頸機械性擴張(宮腔鏡、人工流產)或分娩造成的宮頸撕裂等。當然,並不是所有文獻的觀點一致,例如多次宮腔鏡和人工流產對宮頸造成的創傷會不會引起宮頸機能不全,意見並不統一。至於宮頸錐切術或LEEP術對宮頸造成的損傷是否影響宮頸“機能”,那也要看切除組織的多少和術後的宮頸長度。這個相對比較好理解,如果切除的宮頸組織多,那麼維持宮頸“機能”的結締組織、纖維少,則可能會造成機能不全。先天性因素包括苗勒氏管發育不全、宮頸膠原與彈力蛋白缺乏或宮內乙烯雌酚暴露,但這些因素相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