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作為一種病,存在了上百年,曾經困擾了很多的女性,去做體檢時,幾乎十有八九會被診斷為宮頸糜爛,而且花費大量精力和金錢去治療,療效甚微。
最新版《婦產科學》裡,已廢棄“宮頸糜爛”這一術語,而改成“宮頸柱狀上皮異位”,並認為不是病理改變,而是宮頸生理變化之一。鱗柱交界區容易受雌激素的影響,女性在青春期之前,卵巢功能沒有完善,雌激素低下,柱狀上皮就靠內側些,到了來月經以後,柱狀上皮就受雌激素的影響下,更多地朝外側發展,因此就有更多的類似“糜爛”一樣的柱狀上皮在宮頸口檢查時被發現,絕經以後,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狀上皮又開始退回內方,此時檢查“糜爛”也就看不見了。所以,本質上上來說,所謂的宮頸糜爛,實際上是柱狀上皮外翻。 如果臨床宮頸體檢(TCT+HPV聯合篩查)沒有發現異常,而且平時沒有任何不適症狀,即使患者宮頸處有類似潰瘍等症狀,也不用治療。但是,如果伴有白帶異常,如發黃、有異味,最好做進一步檢查,有可能是宮頸炎症,需要及早干預。尤其是白帶明顯增多、長期發黃的患者,更要及早接受治療,防止炎症加重。通常使用栓劑即可,或者中藥宮頸上藥,如果無效,可以考慮冷凍、激光、微波等多種治療方法。
宮頸的定期檢查很有必要,不是為了預防宮頸糜爛,而是為了預防宮頸癌。宮頸癌的發生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的感染有關,有些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在宮頸鱗柱交界區持續感染時,容易發生癌前病變和宮頸癌。宮頸癌自從有了宮頸細胞學檢查以後,死亡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關鍵就是提前預防和治療。
目前推薦21歲以後的女性應該每年進行一次宮頸刮片檢查,30歲以後,可以聯合作HPV檢查,如果連續3次HPV和宮頸刮片檢查都陰性,可以間隔時間延長到3年檢查一次,65歲以後可以停止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