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糜爛這個詞,聽起來就有些可怕,尤其用在人身上,且又涉及女性私密器官,“宮頸糜爛”的字眼霎時令大多數女性朋友觸目驚心,魚餒肉敗之感油然而生。很多朋友會問:“我很注意衛生的,宮頸怎麼會糜爛呢?”“怎麼預防宮頸糜爛?”“有方法治療宮頸糜爛嗎?”“再不治療,難道等著它繼續爛下去嗎?”“宮頸糜爛”已然成為婦科常見病之首,頻頻榮登街頭小廣告的頭條,甚至有文戲稱“十女九糜”。那麼,究竟為何宮頸糜爛的發病率那麼高?宮頸糜爛真的需要治療嗎?究竟該怎麼處理宮頸糜爛?我想,是時候為“宮頸糜爛”“正名”了,特撰此文為之闢謠。
宮頸糜爛不是病“宮頸糜爛”這個醫學詞語在中國婦產科領域深入人心,曾經廣泛使用數十年,具體指的是宮頸外口處的宮頸陰道部,外觀呈現細顆粒狀的紅色區域。其實西方國家的婦產科教科書早已廢棄“宮頸糜爛”這一術語,而改稱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因為這種狀態並非病理改變,而是宮頸生理變化之一。
青春期、妊娠期婦女,由於雌激素水平增高,宮頸管柱狀上皮增生並外移,宮頸外口呈現紅色、細顆粒狀的“糜爛區域”;這些“糜爛”在顯微鏡下呈現為完整的宮頸管單層柱狀上皮,因為柱狀上皮薄,其下間質透出紅色,肉眼觀似糜爛、潰瘍,故以“糜爛”名之。事實上,宮頸糜爛並非糜爛,也不是疾病,而是與機體激素水平相關的一種生理狀態,是無法預防也不用預防的。
宮頸糜爛概念中另外一個容易引起誤解的就是輕、中、重度分層,很多人認為重度糜爛是病變非常嚴重將要轉變成癌的狀態。其實,臨床上是按照糜爛的面積來分的,輕度指糜爛面小於宮頸面積的1/3,中度是1/3~2/3,而重度是指糜爛面積大於宮頸面積的2/3。無症狀性宮頸糜爛,不需治療既然宮頸糜爛是正常的生理狀態,就無需醫學干預。因此目前主張,宮頸糜爛無臨床症狀者不需任何治療,僅作宮頸癌篩查,若篩查結果異常,進一步作陰道鏡檢查。如果出現臨床症狀,諸如陰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性狀異常等,需去正規醫院就診。反覆炎症刺激也可能導致宮頸息肉形成,會出現血性白帶或性交後出血,這時必須及時就醫。
宮頸糜爛怎麼治首先必須明確是否有病原體存在,常規的分泌物檢查是必不可少的;其次,也是至關重要的,要作宮頸癌篩查,因為宮頸糜爛與宮頸癌前病變或早期宮頸癌在外觀上難以辨認,常規要做人乳頭瘤病毒檢測和宮頸細胞學檢查。
如果分泌物檢查發現有病原體存在或有急性炎症表現,可選擇相應的藥物作局部治療。藥物治療能有效緩解臨床症狀,但一般藥物很難改變宮頸管柱狀上皮外移這一生理狀態。
也有醫者認為,宮頸糜爛令宮頸抵抗力弱,病原體易侵入、發生炎症。如果出現臨床症狀,在排除急性生殖器炎症和宮頸癌及癌前病變後,可選擇恰當的時機作宮頸物理治療,這是目前治療“宮頸糜爛”最有效的方法。
採用激光、冷凍、微波等手段將宮頸糜爛面的柱狀上皮、化生上皮破壞,使光滑的鱗狀上皮覆蓋創面,一般治療後1~2周創面脫痂時可有少許出血,4~8周能完全癒合。
但對於未生育或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建議不要輕易採取宮頸物理治療,原因是該治療有可能引起宮頸管狹窄和不孕,還有術後出血與感染的風險。小貼士一旦揭開了“宮頸糜爛”的神秘面紗,想必它也沒那麼恐怖了吧。今後大家可不必提“宮頸糜爛”而徒增緊張情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