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消化不良是指一組表現為上腹部不適、疼痛和上腹脹的症狀,常在餐後加重,並伴有早飽、食慾不振、噁心或嘔吐等。這些症狀主要是以胃為主的一組消化不良症狀。消化不良是很常見的病症,各國報道的患病率在20%~49%之間,據我國廣州報道,消化不良患者數佔普通門診患者數的11% ,佔消化門診患者數的53%。消化不良明顯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按病因劃分,消化不良可分為器質性消化不良(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
前者經有關檢查能顯示相關病因,如消化性潰瘍、糜爛性胃炎、食管炎及惡性疾病等;也包括系統性疾病引起的消化功能異常,如糖尿病性消化不良和進行性系統性硬皮病。而FD患者經內鏡等檢查未能顯示有結構上的明顯異常,或難以用這些表現來解釋其症狀。消化不良相當常見(20%~54%),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常多次就診,耗費巨大,在國內外均已引起密切關注。德國Classen對3001例FD患者進行了為期2年的調查,結果表明FD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降低;隨訪1年後,75%的患者生活質量恢復正常,表明多數FD患者預後良好。該研究還顯示,選擇內鏡檢查後進行或一開始就選擇經驗治療,兩者的結果差別不大。這一研究進一步表明,制定消化不良的診治流程很有必要,可使患者及時得到診斷和合理的治療,同時減少不必要的檢查和患者的經濟負擔。目前,國際上已制定出有關消化不良的診治流程,因此,制定適合我國情況的消化不良診治流程和指南十分必要。
1、國際消化不良的診治流程
1998年Talhy在Geneva會議上就消化不良的診治流程指出,對未作調查的消化不良病例,應根據病史進行相應處理,比如對有燒心感的患者行抗反流治療,對合並腸易激綜合徵(IBS)者按IBS治療。如患者有吞嚥困難、嘔血、黑便及消瘦等報警症狀,應先作內鏡檢查,再進行相應處理。對無報警症狀者,應檢查幽門螺桿菌,或觀察後再作評估。如HP陰性,則用抑酸劑或促動力劑治療。Talley在2000年亞太地區消化年會上提出,對無報警症狀、年齡在50歲以下的消化不良患者可採取經驗治療,即潰瘍樣型消化不良患者可試用抑酸劑(質子泵抑制劑)治療;動力障礙樣型消化不良患者用促動力劑治療。如經上述處理無效,可互換藥物治療,即抑酸劑治療無效者接受促動力劑治療,促動力劑治療無效者則接受抑酸劑治療。但他也認為,內鏡檢查對向患者解釋病情很有用。
2、我國消化不良的診治流程
我國的胃癌患病率比西方高,遇有消化不良伴報警症狀時,應作進一步檢查。要重視腫瘤家族史,年齡以40歲以上作為參考,但應密切結合臨床。對有明顯情緒因素或心理障礙的患者,應及時進行有關檢查,這對明確診斷和解釋病情更為有利。如患者無上述情況且一般情況良好,或以往已接受過有關檢查,最近症狀又復發,或暫不能接受有關檢查時,消化不良可採用經驗治療。經驗治療應結合消化不良的症狀特點及症狀和進餐的關係,推測其可能的病理生理基礎。
健康人的消化間期胃十二指腸運動表現為特徵性的移行性複合運動(MMC),其中MMCⅢ期起“清道夫”的重要作用。餐後進入消化期,近端胃呈適應性舒張以容納食物,遠端胃通過收縮、蠕動消化食物,使其變成細小顆粒。胃竇、幽門與十二指腸的協調運動在排空過程中亦起重要作用。
許多研究表明:胃運動功能障礙是FD的主要發病基礎。FD患者的胃、幽門及十二指腸動力異常不僅存在於消化期,也見於消化間期,50%以上的FD患者有胃排空延緩,有些病例雖然無胃排空異常,但餐後胃內食物分佈異常。餐後胃底鬆弛損害或對擴張的感覺異常可能與早飽有關。約50%FD患者的胃、十二指腸對機械性刺激高敏,這可以解釋FD患者進食量雖少,但很容易出現上腹飽脹症狀。此外,十二指腸動力紊亂引起的十二指腸酸清除降低與噁心有關。FD患者在空腹時出現症狀的基礎可能是其MMCⅢ活動異常,包括MMCⅢ期出現次數減少、MMCII期動力減弱及十二指腸胃反流等,這些可以解釋有些患者空腹時就有症狀,餐後不減輕甚至加重。患者常不敢多進食,以免加重症狀。
注重進餐和消化不良症狀的關係有助於判析消化不良的病理生理基礎,即是酸相關性疾病還是動力相關性消化不良。食物能緩衝胃酸,使胃pH值上升,因而能減輕胃酸刺激引起的症狀。如患者空腹時上腹不適、疼痛或發脹,進餐後減輕,很可能是酸相關性疾病。如患者在進餐後出現上腹部不適、疼痛、早飽和上腹脹等症狀,而空腹時無症狀,或空腹時也有症狀,餐後加重時,應注意有無過多或不當進食,以致胃消化負荷加重或出現不符合胃消化生理的情況。如無食物因素,上述症狀可視為胃動力障礙相關性消化不良,其病因可能是器質性疾病或FD。對以上情況,建議選擇抗酸劑或抑酸劑治療酸相關性疾病,選用促動力劑治療胃動力障礙相關性消化不良,服藥時間為2周,如症狀減輕或消失,則進一步支持以上判斷;如無效,則建議作進一步檢查。
參考國際消化不良的診治流程,結合我國常見胃病以及診治消化不良的特點,並總括以上依據,在歷經2年多的討論和徵求意見後,現提出我國消化不良的診治流程。
診治流程中2次提出問題(菱形標誌)以選擇進一步處理方案,即需進一步檢查或根據症狀和進餐的關係選擇經驗治療。對經驗治療有效的病例,可判斷其為酸相關性疾病或動力障礙相關性消化不良(長方框標誌)。
對經驗治療無效的病例,應作進一步檢查,包括生化檢查、B超和胃鏡檢查等,根據檢查結果作相應處理。如有關檢查顯示陰性結果或不能解釋其症狀的陽性結果,必要時還應作進一步檢查,包括胃電圖、胃排空檢查等,以瞭解胃動力功能,採用內臟感知檢查瞭解感知有無異常,必要時可進行心理測試等。目前我國內鏡檢查的開展已相當普遍,且費用相對較低,結合我國患者的就醫系統,提出內鏡檢查是診斷消化不良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