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性腦病(參見“肝性腦病”)。
2、上消化道大出血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大多數由於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但應考慮是否併發消化性潰瘍、急性出血糜爛性胃炎、賁門撕裂綜合徵等胃黏膜病變。曲張的靜脈破裂出血多因較粗糙較硬的或有稜角的食物創傷,食管受胃酸反流的侵蝕、劇烈嘔吐等引起。出現嘔血和黑便。若出血量不多,僅有黑便。如果大量出血可引起休克。肝臟缺血缺氧的情況下常使肝功能惡化。出血又使血漿蛋白丟失,可導致腹水形成。血液在腸道經細菌分解產氨被腸黏膜吸收後,可誘發肝性腦病甚至導致死亡。出血後原來腫大的脾臟可以縮小甚至觸不到。
3、感染 由於機體免疫功能減退、脾功能亢進以及門體靜脈之間側支循環的建立,增加了病原微生物侵入體循環的機會,故易併發各種感染,如支氣管炎、肺炎、結核性腹膜炎,原發性腹膜炎,膽道感染及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等。原發性腹膜炎是指肝硬化病人腹腔內無臟器穿孔的腹膜急性炎症,發生率佔3%~10%。多發生於有大量腹水的病人,多為大腸埃希桿菌引起。其原因為肝硬化時吞噬細胞的噬菌作用減弱,腸道內細菌異常繁殖,通過腸壁進入腹腔。又因肝內外血管結構的改變,細菌還可通過側支循環引起菌血症或帶菌淋巴液自肝包膜下或肝門淋巴叢漏入腹腔而引起感染。臨床表現發熱、腹痛、腹脹,腹壁壓痛及反跳痛,腹水增多,血白細胞增高,腹水混濁,呈滲出液或介於滲出液與漏出液之間。腹水培養可有細菌生長。少數病人無腹痛發熱,而表現為低血壓或休克,頑固性腹水及進行性肝功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