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有益嗎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是以糧食為原料,以微生物發酵、提取、精製而成的產品。而人體的味覺器官中存在著氨基酸特異性受體,因而當味精被人們食用後,刺激位於舌部味蕾的氨基酸受體,就能使人們感到可口的鮮味,從而使味精發揮增進食慾的作用,並且誘導消化液的分泌,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
味精進入腸道被吸收而分解成的穀氨酸,是人體需要的氨基酸之一,參與機體組織的形成與修復,參與各種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在肝臟中參與糖代謝以及肝臟的解毒過程,降低血液中有毒的氨的濃度;在大腦中參與蛋白質及糖的代謝,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腦及神經中樞的功能。
因此,味精對人體健康是有一定益處的。現在,國際糧農與衛生組織已將味精列為推薦使用的食品添加劑。
味精有害嗎
有段時間,個別西方人吃完中餐,從中餐館走出後,出現嗓子疼、頭痛、發熱、嘔吐、頭暈等症狀,他們管這一現象叫 “中餐症候群”。人們一度以為這種現象的發生是由於中餐館烹製菜餚時加入了大量味精所致。經過一系列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所謂“中餐館症候群”與味精無關,而是與個人對如穀類、小麥等食物過敏有關,從而緩解了人們對使用味精的恐慌。
但是,使用過量的味精時,味精的分解產物穀氨酸也能被體內的酶催化轉變成抑制神經功能的物質,導致人體出現頭暈、嗜睡等症狀;一些人則會心跳加速、煩躁。血液中谷氨酸增高也會限制人體對鈣、鎂、鋅、銅等必需微量元素的吸收。更有日本方面的研究顯示,長期使用過量的味精可能導致視網膜變薄,視力下降甚至失明。因而在肯定味精有利作用的同時,注意科學的使用方法是避免危害人體健康的關鍵。
專家提醒:
強調原味、鮮味較強以及甜味的菜餚和食物中不宜添加味精。在製作美食時如果要突出原汁原味,或者像製作蘑菇、香菇、雞、牛肉以及雞蛋等食物時,這些材料本身就含有大量如味精成分樣的物質——穀氨酸、甘氨酸等,所以不用再添加味精。
味精不宜添加於鹼性較強的菜餚中。由於味精能與強鹼反應,生成具有不良氣味的穀氨酸二鈉,從而使味精失去了原有的提鮮作用。所以,在製作鹼性較強的菜餚如海帶、魷魚、海參、蝦仁等時,注意不要添加味精,以免喪失鮮味或者影響口感。
味精也不宜用於酸性食物中。因為味精不溶於酸性溶液,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因而做醋溜、糖醋等菜餚時不宜添加味精。
科學使用味精專家提醒:
味精添加應適量,每道菜添加的味精不應超過0.5克,每人每日攝入量不超過6克。
味精最好在每道菜出鍋時再加入。我國人的做菜時間較長,較長時間的高溫加熱導致味精產生苦澀感;同時由於味精在超過120攝氏度時會焦化,生成致癌物質焦化穀氨酸鈉。當菜餚快出鍋時,溫度降至70攝氏度~90攝氏度,恰好是味精溶解的最佳溫度,鮮味也最濃。但是如果菜餚需要勾芡,味精添加應在勾芡之前,所以,勾芡的菜餚最好不要添加味精。
低溫使用味精時應先用溫水化開。因為味精在低溫下不易溶解,所以製作涼拌菜不能直接加入味精,且此時粉狀味精比晶狀味精容易化開和攪拌。和餡也是同樣道理,但是餡料做成包子、餃子後,經長時間高溫煎、炸、蒸、煮,也會導致味精變性,所以餡料最好不要加入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