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的挑戰及前景
由於早期的抗心律失常藥物評價基於正常動物的心臟,以此獲得的結果照搬到人類心臟,偏差很大。上世紀70年代的追求目標是尋找耐受f生好的抗心律失常藥,1980年代發展起來了耐受性好、治療早搏十分有效的鈉通道阻滯劑。然而一個1989年提前終止的心律失常抑制試驗,發現使用鈉通道阻滯劑使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增加2—3倍。後來被人們所熟知為“抗心律失常藥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在鈉通道阻滯劑因增加猝死風險而暗然失色之後,人們發現了Ikr阻滯劑。然而,Ikr阻滯劑的臨床使用同樣出現了促心律失常作用,因而也沒有達到意想的地位。因此,多離子通道阻滯劑(如胺碘硐)佔領了目前的市場,儘管其明顯的心外副作用,仍然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惡性心律失常較為安全的離子通道阻滯劑。
二、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方向
非離子通道阻滯劑能明顯抑制惡性心律失常減少死亡率的認識是近年來在心律失常冶療領域的一大進步,它最早是從?受體阻滯劑在抗心律失常作用中得到的認識和啟發。?受體阻滯劑的療效最為肯定,在 65個隨機臨床試驗的18000例患者中,心肌梗死後?受體阻滯劑長期治療可使相對危險性降低20%。鑑於上述觀點,中醫藥的發掘,藥方優化組合、純化工藝提高,可望達到多離子通道阻滯和非離子通道調節的綜合效果,創造出更合理的新藥。這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新方向。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主任委員、武漢大學教授黃從新認為,部分中藥在治療心律失常方面顯示出好的苗頭,應該儘快啟動大規模的循證醫學研究,拿出令人信服的結果。吳以嶺教授認為,低毒、安全、有效的中藥是擺脫心律失常治療困境的出路之一,並提出治療心律失常需要“整合調節”,這是個非常好的開端。
三、整合調節——藥物干預新策略
整合調節是目前在國際上新興起的一種治療方法,它強調對疾病的所有發病機理同時進行調節,非常適合用於治療像心律失常那樣發病機理複雜、病變類型繁多的難治病。整合調節的優勢就在於,它能夠使心律失常發病機理得到全面改善,將四根“導火索”全部切斷,從而有效預防治療這些症狀各異的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