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齊”指的是心跳或快或慢,超過了一般範圍。心臟自律性異常或傳導障礙引起的心動過速、心動過緩或心律不齊;精神緊張、大量吸菸、飲酒、喝濃茶或咖啡、過度疲勞、嚴重失眠等常為心律失常的誘發因素;心律失常特別多見於心臟病患者,也常發生在麻醉、手術中或手術後。
症狀
很多心律不齊都沒有任何症狀。如果有症狀,一般為下面幾種:
1、心悸(一種患者自身能夠感覺到的心跳變快加重)
2、心跳緩慢
3、不規則心跳
4、心跳之間心臟暫停。
嚴重疾病引起的心律不齊,多伴有一些症狀,常見有頭暈、胸悶、胸痛、氣急、多汗、顏面蒼白、四肢發冷、抽搐、昏迷等。輕微的心律不齊仍可以照常工作和學習。
病因
心律不齊常由以下原因引起,如:
1、新陳代謝異常:體內電解質(例如:鉀。鈉。鈣)不平衡,內分泌失調,例如:甲狀腺功能亢進。
2、情緒:尤其在情緒激動時,因影響內分泌系統會產生心律不齊。
3、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炎,心肌病變,及先天性心臟病等。
4、藥物:除了部份的藥物可能會引起心律不齊外,咖啡中的咖啡因,香菸中的尼古丁,及酒精,到—定的劑量時,也會造成心律不齊。[2]
中醫治療病因病機
心律不齊的治療發生了重大改變治療心臟病臨床重大發現:心律不齊一定要從脾(胃)論治, 1 心與脾(胃)生理、病理上的相關性心屬火 ,脾(胃)屬土,二者之間存在著火土相生的母子關係,相互滋生,相輔相成。有云“子能令母虛,母能令子實”。2 “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與治脾(胃)愈心的實踐性“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衰則諸病叢生,心氣、心血失養,心病乃生,故有“心胃同病”之說。對於心病,一定要病人注意調理脾胃,切忌膏梁厚味、勿令飽餐等,即便是心力衰竭的病人,也不忘健脾和胃導滯之法,確可在心病治療上收功,遠比心病只從心來治效果高出許多。3 重視脾胃升降治療心病的重要性“脾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升降出人是機體生理活動的基本形式,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然過程。即脾(胃)功能失調,飲食精微不化,擾亂脂質代謝,聚而生濁,或為溼熱,或為痰溼,濁痰交織,滯而化癖,阻礙心機不能運轉,成為所謂“痰溼阻滯心脈”的“胸痺”證。因此,升降脾胃,阻斷病理形成,可謂“不治已病治未病”。其病位在心,但其根在脾。不言而喻,升降脾胃愈心病的重要意義就寓於其中。而大多中藥通過補氣利水是有欠缺的,治標不治本。4 心脾(胃)同治中“標本緩急”的從屬性無論從病因,還是從治法上,中醫學均認為:心病發生多由脾胃病在先。這是因為“脾(胃)為生痰之源”。心雖主血和脈兩個方面,但只有脾(胃)運化與升清正常,血的化生之源不斷,脈管得養,血質正常,無濁痰溼熱之邪漪溜於體內,才能使心的功能活動正常,反之則脾(胃)病及心。現在研究表明:脾胃功能失司,化濁生痰,痰熱與痰溼互結,促成新陳代謝紊亂。血管失去營養,脆弱而失去了彈性,痰濁粘膩,阻遏氣機,氣滯則血流不暢,導致心脈不通。這樣不僅形成痰濁~氣滯~血瘀,而且血瘀又可作為新的致病因素使脂質代謝更加紊亂~血脂升高~血粘度升高~血管壁硬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進一步加重,直接導致心律失常、心衰、房顫、心絞痛等。究其原因,脾(胃)運化失常導致新陳代謝紊亂為諸多原因之重。再者如心悸,胸悶,胸痛,健忘,失眠,神昏,澹語,心下痞,憂思,暈厥、浮腫等心繫諸病證,無不涉到脾(胃)者,而且多為脾(胃)病因在先。在治法上先使脾胃健,再活血化瘀法,實為“標本同治”,更有利於機體內有害物的清除(氧自由基),使血脂,血粘度降低,心肌供血狀態改善,血栓形成的不利因素消除。此治法可謂心臟病防治學上的又一進步。如果一個勁地化瘀或補氣或利水,傷胃傷了元氣,治標不治本,怎能治好心病?況且老年人大多胃氣衰敗,一定要先固胃氣,方可治癒心臟病。
(1)心神不寧證
證候:心悸心慌,善驚易恐,坐臥不安,失眠多夢;舌苔薄白,脈象虛數或結代。
治法:鎮驚定志,養心安神。
代表方劑:定搏湯。
常用藥物:棗仁30克,石菖蒲15克,龍眼肉20克,珍珠母30克,丹參30克,黨參30克,當歸15克,五味子15克,黃芪20克,麥冬12克,茯苓15克,合歡花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珠珀散、心腦寧口服。
(2)氣血不足證
證候:心悸短氣、活動尤甚,眩暈乏力,面色無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血養心,益氣安神。
代表方劑:雙補湯。
常用藥物:黨參30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黃芪30克,黃精15克,山藥30克,當歸15克,杭芍20克,川芎12克,龍眼肉20克,棗仁30克,遠志12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甘草6克,水煎服。參茯丸、歸脾丸口服。
(3)陰虛火旺證
證候:心悸不寧,心煩少寐,頭暈目眩,手足心熱,耳鳴腰痠;舌質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火,養心安神。
代表方劑:滋陰安神湯。
常用藥物:黨參30克,生地20克,玄參15克,丹參30克,茯苓15克,五味子15克,遠志12克,桔梗12克,當歸12克,天冬12克,麥冬12克,柏子仁12克,酸棗仁30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珍珠粉3克,甘草6克,水煎服。
(4)氣陰兩虛證
證候:心悸短氣,頭暈乏力,胸痛胸悶,少氣懶言,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舌質紅,少苔,脈虛數。
治法:益氣養陰,養心安神。
代表方劑:補氣養陰湯。
常用藥物:黨參30克,黃芪30克,白朮12克,山藥30克,黃精15克,麥冬12克,五味子15克,熟地20克,蓮子心10克,玉竹12克,首烏20克,枸杞15克,龜板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棗仁丸、珍珠丸口服。
(5)痰火擾心證
證候:心悸時發時止,胸悶煩躁,失眠多夢,口乾口苦,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化痰,寧心安神。
代表方劑:清火化痰湯。
常用藥物:竹葉12克,黃芩10克,梔子12克,膽草12克,膽南星10克,半夏12克,陳皮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枳實12克,黃連10克,大黃3克,全瓜萎15克,天竺黃12克,水煎服。蛇膽丸、清開靈口服。
(6)心脈瘀阻證
證候: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或見唇甲青紫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代表方劑:逐瘀湯。
常用藥物:丹參30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紅花10克,香附12克,延胡索12克,當歸15克,川芎12克,乳香6克,沒藥6克,澤蘭12克,坤草20克,三稜12克,夜交藤30克,合歡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活血丸、逐瘀丸口服。
(7)心陽不振證
證候:心悸不安,胸悶氣短,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質淡白,脈虛弱或細數。
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代表方劑:補陽湯。
常用藥物:人參10克,熟附子10克,薑黃12克,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煅龍骨30克,煅牲蠣30克,琥珀5克,黃芪30克,黃精15克,吳茱萸10克,白朮12克, 茯苓15克,芍藥20克,水煎服。桂附丸、補心丸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