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率
一直以來有人認為,漿細胞性乳腺炎的發病率很低,其實不然。造成發病率“低”的原因在於如下:
1、各地的診斷名稱沒有統一,目前尚有爭議。各講各的,人為造成了“感覺上”發病很少。本院乳腺科使用的病名是“漿細胞性乳腺炎”,或許在其他的省市甚至本市的其他醫院並不使用這一診斷名稱;中醫病名“粉刺性乳癰”,此名稱同樣在中醫古籍上沒有,是我師祖滬上中醫大家顧伯華先生創立的。我個人覺得,如果把非哺乳期的乳腺炎都歸為一大類――乳腺導管擴張症。這樣算來發病率不會很低的。
2、很多女性(男性患者也有,非常少見)發現了乳房腫塊,在各家醫院就診,或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獲得了治癒,但當時醫生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診斷,疾病好了也就沒有追究究竟是甚麼。從統計上來講就遺漏了。
二、發病原因
嚴格上講,凡是出生後沒有注射預防針的疾病,都是發病原因尚不明確的,常見的如高血壓、糖尿病,可怕的如各種癌症都是這樣。目前的發病原因或者說誘發因素,都是醫務人員長期觀察病例,統計出來的結果,嚴格說是一種“推斷”,而非直接的證據。就漿細胞性乳腺炎而言,患者中乳頭凹陷的,乳房局部受到外傷的,催乳素水平較高或者明確有腦垂體瘤的較為常見。而年輕患者容易發病後一下子波及的範圍較大,年紀較大的患者病灶範圍相對侷限。
三、臨床表現
最初患者可能只是乳房出現了一處腫塊,或者伴隨乳房皮膚紅腫,沒有特別典型的表現,誤診非常常見。也有些患者的乳房腫塊類似於乳腺癌,影像學檢查也提示“乳腺癌”,直到穿刺病理檢查後才能確診為“炎症”。所以,發病早期時,醫生的經驗很重要。對於早期的患者,如果及時藥物治療,避免手術的可能性要比疾病發展後大得多。最常見的患者是病灶逐漸擴大,表現為皮膚紅腫潰破。
四、檢查
漿細胞性乳腺炎是非細菌性的,所以化驗血白細胞往往不高。而需要檢查性激素各項指標尤其是泌乳素水平,與免疫有關的一些指標也需要檢查。影像學檢查而言,B超和磁共振檢查比較合適,鉬靶檢查因為需要擠壓乳房常常會出現病情的加重。當然,最終的診斷依靠病理切片。
五、治療
有些疾病的治療獲得了醫務人員的共識,比如急性闌尾炎需要闌尾切除術,疝氣需要疝修補術加強薄弱區域,尿毒症需要血透。還有些複雜的病,尚未取得共識。漿細胞性乳腺炎恰恰就是這樣的疾病。分析原因,是各項治療都有利有弊,沒有絕對的優勢,都存在弊端。簡單說,就是目前沒有非常完善的治療方法。現在應用的大致有如下的治療方法:
1、清除大部分病變組織,傳統中醫敞開傷口換藥。缺點:治療時間比較長,換藥痛苦較大;有時治療過程中需要再次手術對患者心理打擊較大。
2、完全清除病變組織,直接縫合切口。缺點:需要切除的組織較多,萬一沒有清除乾淨縫合了,容易復發導致再次手術對患者心理打擊較大。
3、非手術治療,長期服中藥保守。缺點:保守常常需要6個月以上才能看到是否有療效,如果堅持很長時間卻最終需要手術,患者心理上打擊較大。
4、國外認為此病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常應用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免疫抑制劑有時也在惡性腫瘤患者中應用,國人常常會看到“激素”和“化療藥”就直接拒絕了。其實,很多病例經過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治療是有效的。
在上述各項方法中都將對患者的心理打擊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漿細胞性乳腺炎是良性疾病,說到底並不致命。40年前用切除乳房的方式治療,患者不復發且能接受。但是放在今天,絕大多數患者是不會願意切除乳房的。那麼,必須明白只要乳房存在,同類疾病再發生的機會存在。很多患者是接受了某種治療,覺得已經受了很多痛苦,疾病卻再發了難以接受。前面已經說了,發病原因不明確,沒有預防針,所以上述任何方法都沒有杜絕疾病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