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就其治療強直性脊柱炎(以下簡稱AS)的經驗作一簡單歸納整理如下,以饗同道。
1、對強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機的認識-腎虛督寒、痰瘀阻絡
強直性脊柱炎是以中軸關節慢性炎症為主、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疾病。其發病幾乎全部累及骶髂關節,且常發生椎間盤纖維環及其附近韌帶鈣化和骨性強直。至今本病尚缺乏滿意治療,現代醫學常採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糖皮質激素及慢作用藥如柳氮磺胺吡啶、甲氨喋呤、硫唑嘌呤等,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關節疼痛,但對關節的最終強直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祖國醫學雖無“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名,但有不少關於該病特徵的描述,如《內經》“尻以代踵,脊以代頭”,以及散在於眾多醫學文獻中的如“背脊強直”等,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本病的存在。1997年中國國家標準《中醫病證治法術語》將其歸屬於“脊痺”,定義為以腰脊疼痛,兩胯活動受限,嚴重者脊柱彎曲變形,甚至強直僵硬;或背部痠痛、肌肉僵硬沉重感,陰雨天及勞累加劇的痺證疾病。
陳湘君教授經過多年臨床治療觀察,認為該病好發於青年男性,侵犯關節以腰骶、脊中、頸項之督脈循行部位為主,關節病變以局部的僵、重、痛為主,常伴體寒怕冷、四肢欠溫、舌淡胖脈沉等腎陽不足、寒溼入絡的表現,故認為其病機主要是由於先天腎陽虛衰,督脈失溫,外感寒溼之邪,停滯局部,使內寒與外寒相合而為病。寒性凝滯,溼性困重粘滯,兩邪均易凝痰成瘀,導致脊柱疼痛僵硬、沉重難伸。日久氣血失運,寒溼不化,腎陽被耗,更進一步成痰成瘀,留滯不去,而見關節僵痛日盛,甚至強直變形。故陳師主張本病的治療須內溫脾腎之陽氣,外祛寒溼之陰邪,日久則配合活血化瘀、化痰通絡之法。對於那些寒溼較重,僵痛明顯的患者,陳師多主張內外合治,結合運用外敷白芥子餅的方法加強局部的溫經通絡作用。
2、扶正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具體運用:
⑴外寒為主者強調溫經散寒:
本病發病前如有明顯外感寒溼誘因,如淋風冒雨、居處寒溼、觸物冰冷等,患者往往表現為腰骶沉重僵硬、脊中僵脹不舒、四肢欠溫、舌苔白膩脈濡滑等寒溼困陽之象。陳師主張寒溼之邪初入,當鼓舞脾衛之陽,溫通經絡,祛除寒溼。常用制川烏、生麻黃、生黃芪、川桂枝、生白朮、炒防風、炒白芍、防己等為治。方取烏頭湯、黃芪防已湯之義。《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曰“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尤在涇曾雲“寒溼之邪,非麻黃、烏頭不能去,而病在筋節,又非皮毛之邪可汗出而散者,故以黃芪之補、白芍之收、甘草之緩,牽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川烏一藥,大辛大熱,驅逐寒溼效大力宏,又開通腠理,使外襲之寒溼自表發汗而解,且能溫經止痛,為治寒溼在表,肌肉關節僵硬疼痛之首選要藥;生麻黃、桂枝、防風、防己也能溫經散寒,外祛寒溼;黃芪、白朮則以健運脾陽,扶衛固表為要。故病雖以外寒為主,治仍以扶陽為先,但此時所扶之陽多以衛陽、脾陽為主,扶陽同時散寒通絡,發汗祛溼,方為正治。
⑵內寒為主者注重溫補腎陽:
本病病程已久、年高體衰,或伴見多種內臟損害者,臨床往往以腰骶僵硬冷痛、腰背頸均轉側不利、畏寒怕冷,夜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胖脈沉細無力等脾腎陽虧表現為主,嚴重者可伴胸悶氣短、肢腫尿少等心肺腎陽氣俱衰的表現,陳師認為此時多責之陽虛生內寒,而外感之寒溼可不盛,治當溫補脾腎為主,佐以散寒除溼。藥用鹿角片、乾薑、附子、肉桂、桑寄生、羌活、獨活、熟地、狗脊、杜仲、懷牛膝、細辛、白芥子等。方取陽和湯合獨活寄生湯之義。方中熟地、鹿角片、桑寄生、狗脊、杜仲、懷牛膝溫督補腎,強壯筋骨;羌活、獨活、細辛入腎經搜風寒外出;附子、乾薑合肉桂共解腎經風寒;白芥子溫通經絡,能祛皮裡膜外之痰,使凝邪外出。數藥合用,共奏溫腎通督、祛溼散寒之功。
⑶化痰活血貫穿始終:
本病無論早晚期患者均可伴見關節屈伸不利、肌肉拘攣、筋脈板滯、脊柱彎曲困難甚至僵直變形等瘀血阻絡,痰溼留滯之象,故陳師主張在本病的早期就應結合運用化痰活血的方法,一則利於外祛寒溼;二來可促進氣血流通、溫運陽氣,既可避免寒溼再次侵襲,又可達邪外出;三則利於關節活動,避免關節僵硬變形。如以關節疼痛板滯、肌肉麻木刺痛為主,伴有面色偏暗、舌質淡紫有瘀斑者,多屬血瘀,應以活血通絡為主,陳師常用的活血藥如蘇木、扦扦活、延胡索、川芎、當歸、赤芍、莪術、地鱉蟲等;如以關節僵脹不適、關節腫脹變形,舌苔白膩者,多屬痰溼,應以化痰通絡為主,陳師喜用山慈菇、象貝母、殭蠶、土茯苓、海藻、昆布等;如以肌肉拘攣、筋脈牽滯為主者,陳師還多配合舒筋活絡之葛根、野木瓜、白芍等。
⑷局部僵痛明顯者主張內外合治:
對於部分關節僵硬疼痛明顯,轉側不利的患者,陳師主張在內服中藥的同時,結合局部中藥餅劑外敷。藥用:生白芥子、生川烏、生南星、冰片共研粉,和等量麵粉及適量黃酒調成糊狀,製成餅劑(大小視病變關節而定),以紗布隔層,敷於患處,輔以紅外線、頻譜儀或微波照射,每日1次,每次15-30min,30天為一療程。方中生白芥子、生川烏及生南星均為大辛大熱之品,研末外敷能迅速溫散寒溼,化痰活血;外加冰片之辛香走竄,助藥力穿透肌膚,直達病所。而紅外線、頻譜儀或微波照射能增強局部血液循環,溫運氣血,更加強藥物的溫散作用。外敷之後,局部凝結之寒濁痰瘀能迅速消散,與內服之藥共奏溫陽散寒,除溼通絡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