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01 10:22

  頸椎病也稱頸椎綜合徵,是指頸部扭傷或椎間盤退化、椎骨退行性改變引起神經、血管壓迫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大約在3.8%~17.6%。男女差異無顯著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增加。另有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進一步證實,頸椎病影響人群範圍較廣,從21~83歲均可患病,患病率達64.52%以上。40~60歲為高發年齡,而70歲以後患病率達90%。且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頸椎病患病率呈現年輕化趨勢,20多歲首次發病人數較多。某些特殊人群如干部、技術員、財會人員等頸椎病的患病率分別為78.83%,74.21%和58.70%,其中工作緊張,長期伏案者佔59.75%。
  頸椎病的致病因素比較複雜,許多學者認為頸椎的退行性變、慢性勞損、頭頸部外傷等為主要因素, 體位姿勢不正確、情緒緊張、潮溼、疲勞是發病的主要誘因。外傷是頸椎發病的直接因素,頸椎的退行性變是頸椎發病的內在因素,慢性勞損、受寒、疲勞可加速頸椎的退變。工作姿勢不當,如從事低頭及固定姿勢工作,由於長期低頭造成頸後部肌肉韌帶組織的勞損外,在屈頸狀態下,椎間盤的內壓大大高於正常體位亦易引起頸部勞損,致使頸椎的退變。另外,不良睡眠姿勢對頸椎病患病率的增高也有重要的影響。認為不良的睡眠體位(如高、中枕臥位,調查中佔80.03%)持續時間長,休息狀態下的大腦不能及時調整,必然會造成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張力大的一側易疲勞並導致程度不同的勞損,並由椎管外的平衡失調波及椎間孔和椎管內組織,從而加速退變進程。
  頸椎病的病理分型及臨床表現
  根據頸椎病的病理分為五型,隨著症狀的輕重不同又分為急性發作期和慢性緩解期。因睡臥不當,頸部受風寒或頸部強扭,使頸部肌肉、筋膜和頸椎小關節錯位者為頸型頸椎病;椎間盤退化、破裂,突出入椎間孔,或椎骨骨質增生,椎間孔變小,壓迫頸神經根者為神經根型頸椎病;壓迫橫突孔的椎動脈,或椎骨錯位,椎動脈變扁變小,椎動脈血流不暢,腦部缺血缺氧者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如果頸椎退化,頸部肌肉長期緊張,筋膜與肌肉粘連,擠壓血管和交感神經者為交感型頸椎病;如果骨質向椎管內增生,椎間盤向椎管內突出,或椎管內有小骨塊,腫瘤等異物壓迫,則為脊髓型頸椎病;有時各型症狀均有,表現為混合型頸椎病。一般以頸型、神經根型頸椎病多發,約佔40%~60%,椎動脈型佔20%~30%,交感型10%~15%,脊髓型佔5%~10%。
  頸椎病早期僅感頸部活動不適,伴有上肢痠軟乏力,或因睡後,頸部僵直固定在某一部位,不能活動,頸部肌肉緊張,發酸,旋轉不利,不能低頭過久。日後逐漸感頸肩部痠痛,伴有上肢的某一區域發麻、疼痛、痠軟無力,壓迫頸部壓痛點時,有向上肢放射性串麻、疼痛,或向肩胛內側放射。椎動脈型則不能轉側頭頸,頭暈頭昏,神疲腦脹,視物模糊或眼睛發花,不思飲食。交感型則有噁心、呃逆、不欲食,失眠多夢,胸腹痞悶,頸肩部發熱或局部出汗發麻,手指無力,手心汗出,急躁易怒,或悶悶不樂,口苦咽乾等。脊髓型的症狀,早期不宜同前幾型區別,其典型症狀為上肢進行性無力,不能活動或持物,下肢跛行,諸症均呈進行性加重,無間歇期;一般有頸椎病數年乃至幾十年的病史;X光片造影可見椎管內脊髓受壓,CT片可確診。混合型頸椎病則症狀不拘哪一型,均可出現。
   頸椎病的病理分期與X線表現
  根據頸椎病的病理解剖,把頸椎病分為三期:頸椎病前期、頸椎椎間盤症期、骨源性頸椎病期。①第一期(頸椎病前期):指頸椎病的症狀出現前,椎間盤有早期異常改變,此期因無臨床症狀,所以X線不易發現。②第二期(頸椎椎間盤症期):由於椎間盤退行性變引起纖維環膨隆和髓核脫出。此時X線可看到生理曲度變直。椎間隙前窄後寬或椎間隙變窄;椎體失穩也可見。由於椎間盤變性引起,X線表現為椎體的局部旋轉,椎體後緣及椎間小關節呈現“雙邊雙凸徵”,纖維環鬆動又造成相應椎體前緣和後緣正常對應關係喪失,出現前後錯位,使椎體呈“梯形變”稱為“滑椎”,在X線功能位片(過伸過曲位)上表現更明顯,椎體滑脫和椎間盤脫出都可造成椎管內徑變小,即椎管狹窄。③第三期(骨源性頸椎病期):此期主要是骨質增生,其中頸椎C4~6骨質增生的發生率佔86.7%。骨質增生形成機理大多數學者認為:由於髓核的變性,使椎間盤內壓力增高,以致對周圍的前縱韌帶、後縱韌帶等形成牽引。此種牽引可直接刺激局部形成“骨刺”,再加上纖維環的外層纖維因變性的髓核所產生的離心力而將椎體邊緣撕裂,通過局部出血、機化、進而鈣化,出現骨質增生,周圍韌帶由於負荷加重而肥厚,進而鈣化。骨質增生可位於椎體後方壓迫脊髓,引起以運動障礙為主的症狀。骨質增生形成於鉤椎關節,因鉤椎關節距椎動脈不足1mm,所以鉤椎關節增生可壓迫椎動脈出現症狀。X線正位片上鉤椎關節增生變硬、變尖;雙斜位片,椎間孔變窄變小,骨質增生形成於側後方,則引起同側神經根症狀,如果骨質增生廣泛,椎體各緣均可累及,嚴重者可壓迫食管,引起吞嚥不利的症狀。
  頸椎病的中醫藥治療
  中藥治療
  頸椎病在中醫學中主要散見於“痺證”“眩暈”“頸肩痛”等範疇。中醫辨證分型為風寒溼型、氣滯血瘀、痰溼阻絡、肝腎不足、氣血虧虛四型。臨床中藥治療包括中藥內治和中藥外治。中藥內治主要根據辨證確定治則,以古方、專方、驗方或自擬方加減施治,也有應用各式丸(散)、片劑、沖劑、合劑、膠囊等;中藥外治有膏藥散劑、離子導入、藥熨、藥枕、搽劑等。通過調查分析各地治療本病的46張方劑,發現臨床常用的單味藥多達150種。在25張內服方中單味藥使用頻率依次為葛根76%,白芍64%,川穹、甘草56%,當歸52%,黃芪44%,桑枝36%,全蠍32%,生薑黃、桂枝、桃仁、天麻、丹參均為28%;21張外用方中,羌活、威靈仙、草烏均為33%,麝香、紅花、獨活為28%,丹參、乳沒、川烏、川芎23%。近年來的文獻報道,中藥內服外用治療本病的總有效率>90%。中藥治療本病的藥理作用主要是:(1)改善微循環:表現為微血流改善,使流動緩慢的微血流加速;微血管痙攣解除,微循環內紅細胞的淤滯和彙集減輕;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使微血管周圍滲血減少或消失。(2)抗炎止痛:主要與其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有關。(3)鈣離子拮抗:即阻止鈣離子由細胞外流入細胞內,從而防止和減輕其繼發性損害。(4)清除自由基。
  牽引推拿
  牽引推拿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手段,不僅具有明顯的症狀治療作用,而且也具有一定的病因病理治療效應。牽引的角度、時間和重量及推拿手法的力度、幅度與方向是決定牽引推拿效果的主要因素。牽引推拿的流派較多,各具特色。臨床上多數是在牽引下或牽引前後運用治骨手法(定點旋轉手法)、治筋手法(軟組織推拿法),總有效率可達95%~100%,治癒率在60%左右。應用牽引推拿治療本病,對於大多數患者是較為安全的,但由於頸椎是脊柱骨中活動度最大的節段,解剖生理功能複雜,有重要的血管及神經組織毗鄰,本身就較易引起外傷。若牽引推拿不當或適應證掌握欠缺,則可能造成不良後果。因此,應嚴格把握適應症和禁忌症。
   針灸治療
  綜合分析近年來的臨床觀察報道文獻表明,針灸治療頸椎病具有療效顯著、操作簡單、費用低廉、副作用小等優點,深受廣大群眾的青睞。在取穴方面,以局部頸夾脊穴位為主,常根據病理分型選擇輔穴,如頸型配養老、後溪;神經根型配風池、天柱、肩k、臂月需、曲池、手三里、外關、養老、八邪; 椎動脈型配風池、天柱、完骨、四神聰、太陽;脊髓型配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殷門、委中、承山;交感型配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太溪。治療方法有針刺、電針、溫針、水針、頭針以及2-4種不同針灸方法的組合治療。臨床有效率為70.3%~100%,臨床控制率為20%~88%。
  我們以往比較觀察了水針和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22]。水針治療組:取野木瓜注射液2~4ml注入頸部華佗夾脊穴,或根據X線所提示的病變頸椎或壓痛點。隨症可配風池、天柱、大椎、列缺、曲池、外關、合谷等穴針刺治療。每日治療1次,5次為1療程,休息2天,連續治療5個療程。針刺治療組:採用提插捻轉手法針刺頸部華佗夾脊穴為主穴,得氣後留針20~30分鐘。配穴與水針治療組相同。每日治療1次,5次為1療程,休息2天,連續治療5個療程。結果表明,水針組50例中治癒44例,好轉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針刺組50例中治癒29例,好轉7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72%。水針組療效明顯優於針刺組。
  行為干預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有多種致病因素,預防頸椎病要從多環節入手。有研究表明[23],通過社區行為干預,可以減低頸椎病發生程度,使社區護理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社區護士採取家庭訪視或電話隨訪,幫助糾正不良的體位、睡眠、生活習慣,通過一段時間的干預,干預對象逐漸建立起一種新的健康行為模式,不僅學會掌握頸椎病的發病原因、日常生活工作中頸部保健、頸椎保健、體操等知識,還學會調整自我的心理狀態,去除緊張性因素,以減少頸椎病的發生。
  

頸椎病的中醫針灸治療概況相關文章
頸椎病的治療有很多種的方法,其中有不少患有該疾病的人都想要了解針灸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很多人對於中醫都是情有獨鍾的,而且中醫的治療也是非常有效的。下面就給朋友們介紹一下治療頸椎病的針灸法。 常規選穴:主穴:頸夾脊、大椎、肩、曲池、足三里、懸鐘。 配穴:身柱、腎俞、環跳、陽陵泉、肩井、天宗、陽池、中渚等。 1、溫針灸: 進針得氣後施以平補平瀉針法,針柄套1~2cm長的艾條,施以溫針灸。選穴:上述主穴
發布於 2024-04-03 17:29
0評論
單純性肥胖症是指人體內熱量的攝入遠遠大於消耗與利用,造成脂肪在體內積聚過多,進而導致體重超常的病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病的發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減肥已成為預防保健的熱門課題。單純性肥胖症機體存在著糖、脂、水鹽、能量等諸多方面代謝異常及神經、內分泌調節異常。此外還存在某些重要器官、功能及細胞超微結構異常。近十餘年來,中醫、中藥、針灸、耳針、氣功、按摩等傳統醫學方法治療肥胖症上取得了較多的
發布於 2023-02-01 10:07
0評論
頸椎病的治療有很多種的方法,其中有不少患有該疾病的人都想要了解針灸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很多人對於中醫都是情有獨鍾的,而且中醫的治療也是非常有效的。下面就給朋友們介紹一下治療頸椎病的針灸法。 常規選穴:主穴:頸夾脊、大椎、肩、曲池、足三里、懸鐘。 配穴:身柱、腎俞、環跳、陽陵泉、肩井、天宗、陽池、中渚等。 1、溫針灸 進針得氣後施以平補平瀉針法,針柄套1~2cm長的艾條,施以溫針灸。選穴:上述主穴3
發布於 2023-11-28 04:50
0評論
頸椎病的治療有很多種的方法,其中有不少患有該疾病的人都想要了解針灸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很多人對於中醫都是情有獨鍾的,而且中醫的治療也是非常有效的。下面就給朋友們介紹一下治療頸椎病的針灸法。 常規選穴:主穴:頸夾脊、大椎、肩、曲池、足三里、懸鐘。 配穴:身柱、腎俞、環跳、陽陵泉、肩井、天宗、陽池、中渚等。 1、溫針灸 進針得氣後施以平補平瀉針法,針柄套1~2cm長的艾條,施以溫針灸。選穴:上述主穴3
發布於 2024-07-24 00:39
0評論
頸椎病的治療有很多種的方法,其中有不少患有該疾病的人都想要了解針灸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很多人對於中醫都是情有獨鍾的,而且中醫的治療也是非常有效的。下面就給朋友們介紹一下治療頸椎病的針灸法。 常規選穴:主穴:頸夾脊、大椎、肩、曲池、足三里、懸鐘。 配穴:身柱、腎俞、環跳、陽陵泉、肩井、天宗、陽池、中渚等。 1、溫針灸 進針得氣後施以平補平瀉針法,針柄套1~2cm長的艾條,施以溫針灸。選穴:上述主穴3
發布於 2024-04-02 03:04
0評論
頸椎病主要是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徵。頸椎病可牽動全身。各頸椎後方的椎孔形成了中空的椎管,裡面容納了嬌嫩的神經中樞―脊髓。頸椎位居身體中如此特殊的地位,頸椎病的表現就不僅侷限於頭頸部,可謂牽動全身。1、椎動脈型:病人會有眩暈、耳鳴、耳聾,有些表現為頭昏眼花,在仰視、走路急轉彎、急轉頸或頸過曲過伸時,均易誘
發布於 2023-03-29 05:16
0評論
中醫認為人至中年後便會出現氣血不足,肝腎虧虛,加之外傷,慢性受損,感受風寒溼邪所致。西醫認為本病是由於年齡的增長,不斷承受各種負擔,慢性勞損,甚至外傷後逐漸出現的一種退行性改變。因此可見中西醫觀點基本一致,均認為其主要病因為年齡增加而致肝腎氣血虧虛,慢性勞損所致,主要病機為氣血瘀滯靜脈閉塞所造成的。因此治療以通為用方可奏效。 目前,西醫對本病多采用擴張血管,改善循環,強力止痛的藥物治療,但由於內
發布於 2024-05-18 15:23
0評論
1、【寒溼阻絡型】:頭痛或後枕部疼痛,頸僵,轉側不利,一側或兩側肩臂及手指酸脹痛麻;或頭疼牽涉至上背痛,肌膚冷溼,畏寒喜熱,頸椎旁可觸及軟組織腫脹結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治以溫經活血,祛寒除溼,通絡止痛。 【方藥】:川桂枝、羌活、威靈仙、秦艽、川芎、當歸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方中羌活、靈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溼止痛;川芎、天麻療頭痛。桂枝、川芎、歸尾、赤芍、炮甲珠溫經活血,
發布於 2024-06-22 15:29
0評論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是由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改變以及頸部損傷等原因壓迫或刺激頸神經根、脊髓、頸交感神經根、椎動脈等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候群,又稱為頸椎綜合徵。本病多發於30-60歲的人。近年來,由於飲食結構、生活習慣、工作壓力的改變,本病發病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從事電腦工作者及缺乏體育鍛煉者。臨床表現依據病變部位及受壓組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輕者頭
發布於 2022-09-28 01:53
0評論
概述 頸椎病的誘發因素比較多,而且這個疾病的治療方法也是非常的明確的,可以選擇放血拔罐的方法來進行治療,也可以選擇針灸的方法來緩解病情,平時多注意休息,可以選擇使用物理治療,或者是適當運動的方法來避免出現頸項僵硬和血液循環不暢的現象,頸椎病這個疾病的治療方法比較明顯,最好應該有效的進行調整,平時應該有一個好的飲食規律。 步驟/方法: 1、 頸椎病的患者通過使用火罐或者放血治療的方法,在一定程
發布於 2022-10-26 16:3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