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手術從前路做好還是從後路做好?其實,這個問題在脊柱外科學術界也是有爭議的,兩方面都有學者支持,並且都有自己的理由。既然有爭議,也就說明不能簡單的說哪一個更好,應該看患者的實際情況而定,各有優缺點。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先要了解頸椎的解剖結構。簡單說說。首先說頸椎,人類大腦向下延伸為脊髓,併發出節段性的神經根,脊髓周圍被一種叫做腦脊液的透明液體包繞,並一同裝在一個叫做硬膜囊的囊袋裡,實際上脊髓是懸浮在這個量身訂做的“水囊”裡的,這是對神經的保護。裝著脊髓的硬膜囊走行在脊柱形成的椎管內,被既有穩定性又有靈活性的脊柱保護著。熟話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由於脊柱和脊髓的密切關係,導致脊髓非常容易受到脊柱異常變化的影響。
在脊髓的前面,主要是脊柱的椎體、椎間盤和後縱韌帶。脊柱退變過程中,椎體的邊緣會形成骨贅,也叫骨質增生和骨刺;椎體之間的椎間盤還會變性老化,進而膨出突出和脫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有的患者的後縱韌帶還會骨化肥厚。骨刺、突出的間盤和肥厚的後縱韌帶,都來自脊髓的前方,主要造成對脊髓的壓迫。在脊髓的側前方有相鄰兩個頸椎椎體間形成的鉤椎關節,鉤椎關節變形增生後主要影響脊髓側面發出的神經根。在脊髓的後方,有脊柱的椎板和黃韌帶,退變時椎板和黃韌帶都會增生肥厚,向前壓迫脊髓的後方。 那麼壓迫脊髓的致壓物,應該從甚麼入路去除呢?很簡單,原則就是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前方和側前方來的壓迫,當然從前入路切除比較方便;後方的壓迫,從後路切除更加徹底嘛!
頸椎前路手術包括:頸椎前路經椎間減壓融合內固定術、頸椎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椎體重建固定融合術,或者兩種術式相結合。其實,頸椎病中壓迫脊髓組織主要來自椎體骨贅、退變間盤和骨化韌帶,也就是主要來自脊髓的前方。所以現在,在頸椎病的手術中,大約有70-80%都是從頸椎的前路來做。頸椎前路,患者不禁心生疑慮:頸椎的前方可是有好多重要的結構的,從頸椎椎體向前依次有食管、氣管、頸部動靜脈、甲狀腺等等,從前路做安全嗎?答案是:安全。從前路,可以選擇順著頸部橫紋的小橫切口,癒合後幾乎看不出來,美觀問題也很很重要啊!切開頸前部薄薄的肌肉和筋膜後,就可以沿著一個自然的間隙避過上述的各個重要的組織器官,直達頸椎椎體的前方,而且頸椎前方的結構相對移動性較大,容易被特製得拉鉤牽開,這個小切口還可以上下略微移動,可以一個小切口解決多個椎間盤的問題。頸椎椎體被充分顯露後,至於做甚麼樣的術式,是經間隙減壓固定融合,還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椎體重建固定融合,甚至是人工間盤置換術,都是非常方便的。所以,現在頸椎病的手術基本上都是從前路來做。但是,前路也不是萬能的。如果頸椎病變的節段太多,前路傷口上下移動的幅度畢竟有限,而且前路的鈦板長度也有一定的限制,這時就不能選擇前路,而要改為後路了。還有就是如果頸椎病變的節段太高,比如在頸3椎體以上,前方因為下頜的阻擋也不能從前路完成,而需要改為後路。還有就是特殊情況,比如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一是病變範圍較大,涉及多個節段;而是骨化的韌帶與硬膜囊多有粘連,從前路的風險較大,也會選擇後路。
脊髓後方的壓迫相對要少得多,但還是有的,比如黃韌帶肥厚甚至骨化、椎板增生肥厚等,都會造成脊髓來自後方的壓迫,要想徹底去除,就要使用頸椎後路手術。頸椎後路手術主要是頸椎後路椎管擴大術,說白了,就是將脊髓後面的椎板和韌帶從上到下,從一側或兩側翻開,擴大脊髓後方的空間,來自後方的壓迫自然解除了,來自前方的壓迫雖然還在,但是脊髓可以向後躲避嘛!我們惹不起躲得起啊!在頸椎前路手術技術熟練和前路器械不發達的時候,頸椎後路手術大行其道了很長時間。可是,後路手術也有問題。一、頸椎後方的肌肉韌帶被廣泛損傷,術後康復困難。因為,肌肉和韌帶與頸椎後部結構接觸緊密固定牢固,後方的肌肉韌帶才能起到固定維持頸椎體位、牽拉運動頸椎的作用,如果要顯露椎板,對不起,就必須將肌肉和韌帶與骨質之間的自然充分連接分離。二、後路手術多涉及固定融合到多個節段,對頸椎活動性影響較大,患者術後都有頸部僵硬感。三,頸椎後路手術的原理是,將脊髓後移來躲避前方的壓迫,但是在脊髓向後移動過程中,頸5神經根就會受到牽拉,部分患者就會出現頸5神經根的損傷症狀,比如肩膀疼痛。所以,現在脊柱外科醫生在面臨頸椎病時,後路手術只有在不得不用的時候才用的。
還有一部分患者脊髓的壓迫,前後都有都很嚴重,這時醫生只好選擇前後路聯合手術。一般是患者俯臥位先做後路,比如做了頸椎後路單開門椎管擴大術,再翻過來仰臥位從前路做減壓固定術。當然了,這種情況並不多見。
總結一下,頸椎病手術從前路做還是後路做,關鍵在於壓迫脊髓的方向,也就是由病情決定治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