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05 14:55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 )屬於人格障礙的範疇,青少年時期就表現出異常心理,成年以後,更加突顯。主要表現為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紊亂、自我形象極具變化,行為衝動,常有或輕或重的以下表現:自殺、自殘、吸毒、藥物濫用、打人、網癮、多個性夥伴等,治療相對困難。
  然而,罹患BPD後,也不可一味悲觀失望,通過積極的心理輔導、藥物治療等醫學幫助,是可以逐漸好起來的。有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BPD的某些症狀,如衝動性也會逐漸減弱。如果患者本人抱著開放的態度,主動了解該病的臨床特點、發病的可能心理因素,進行積極的自我調理,再配合專業的心理幫助,就會早日擺脫該病的困擾。提高以下四種心理能力是自我調理的關鍵:
  一、  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
  對自己的身份、思想、情感有一個清晰而豐富的認識,並能夠把它們與來自外界他人的身份、思想、情感分開。BPD患者經常把把自己的想法誤以為是他人的,比如一位女士給男友打電話,對方沒有接。她會習慣性地想到:對我太不重視了,竟然連我的電話都不接;也許他又有了新歡,把我給拋棄了。其實,關於男友為甚麼沒有接電話的解釋都來自她自己的猜測,可她卻把這猜測當作了男友真實的想法,從而引發她強烈的憤怒或者衝動行為。
  具備自我反省的能力。BPD患者通常缺乏合適的自我反省能力,比如一位女士很害怕自己的丈夫拋棄自己,於是要求丈夫24小時陪著自己,一時看不到丈夫便非常焦慮,一定要知道他去了哪裡,和誰在一起,對丈夫看管的嚴嚴實實,結果丈夫忍受不了她的控制,提出與她分手。這位女士此時依然認為是丈夫不喜歡自己,卻無法理解是自己對丈夫牢牢的限制把丈夫推開了。
  從整體上和現實的角度看待自己以及他人,而不是非黑即白、或者以偏概全、隨便臆斷。BPD患者通常難以忍受對方的拒絕、忽視和要求。當得到滿足和重視時,他們會把對方非常的理想化,認為對方無與倫比的好,但如果遭到一次拒絕或者忽視,則會很容易把對方從天堂打入地獄,極度貶低對方。不能從整體上把對方看成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他們也不能從整體上感受自己。
  二、  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對內在的衝動和慾望具備良好的管理能力:既能在衝動和慾望的推動下積極建樹,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忍受憤怒、孤獨、恐懼等負性情感。BPD患者往往把內在的願望和情緒付諸行動,比如當覺得對方對自己不關心或者拋棄時,他們會發了瘋似的不顧一切的找到對方,要麼打鬧謾罵一番,要麼以傷害自己來威脅對方不要離開自己。其實BPD患者需要提升的就是對這些負面慾望和情緒的包涵能力,需要思考怎樣做才能贏得對方對自己的接納,這樣才不會對已有的關係起到破壞作用。
  自體價值受到威脅時能進行及時調節並恢復自尊。BPD患者很容易感受到自己毫無價值,尤其是處於他們敏感的“被忽視”、“被拋棄”的情境下。此時需要調動自己的資源看到自己的優勢和價值,所謂的“毫無用處”和“不可愛”其實來自早期養育環境中不合適的對待,而不是真實的自己。
  三、  培養豐富的情感能力
  BPD患者主導的情緒體驗是恐懼、憤怒、空虛、缺乏安全感和愉悅感。BPD患者不僅要經歷這些負面情緒,更要覺察到自己正處於這些情緒之中,需要主動加以引導。
  需要具備積極的想象能力,比如對於對方不能及時回覆自己的短信或接電話時,除了想到對方忽視自己,還要想到其他積極的可能因素,比如正在開會、手機沒有在身邊等情況,可以變成語言與對方進行情感的交流,並能設身處地的感受他人的境遇和情緒。積極培養愉快、安全的情感體驗,嘗試著從對方對自己關心愛護的角度理解對方的言行。
  四、  形成依戀的能力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內化的客體,它來自生命早年父母的養育方式和特別經歷。已有研究顯示BPD患者的早年往往經歷了太多的挫折,包括精神和軀體的虐待、性虐待、父母過多的控制、否定、指責、拒絕而較少有溫暖情感的照顧。積極的修通內在客體,從而逐步建立起一個好的、積極的、正性的、豐富多彩的內在客體,藉此對自己進行充分的照顧、安慰和勉勵,讓內心平靜,對己負責。
  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在關係中不過度依賴,也不過度迴避,這是一個平等互尊的關係。即保持親密的關係,又保持一定的距離,雙方都有一定的空間和自主性。不會一味地為了對方而完全的委曲求全、失去自我,也不要求對方完全放棄他/她自己。在關係中能夠考慮他人利益併力促達到雙贏或多贏。
  BPD患者最大的挑戰就是面對一個關係的中斷,他們的憤怒和悲傷也會達到極點。在不得已與所依戀的客體分離時,嘗試忍受痛苦並表達足夠的悲傷,隨著時間的推移,爭取將情感投注從喪失的客體身上撤回並發展新的依戀關係。
  以上四種能力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能力,只是BPD患者顯得更弱一些而已。既然是能力,就有強有弱,通過訓練和時間的推移,隨著個體心理的成長,會逐漸提高,這也就是心理逐漸成熟的過程。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怎樣自我調理?相關文章
案例:克萊爾的生活經常混亂而不穩定。她把頭髮剪得短短的而且很不整齊。她說,不順心時,就會狠命地剪自己的頭髮,這樣可以幫她填補空虛。後來我發現,她經常弄傷自己。後來,她因出現了自殺傾向而被送進精神病院。有研究顯示,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大約佔普通人群的1%―3%,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人格障礙。它起病於成年早期,突出的表現是:明顯的情緒不穩定,極其不穩定的人際關係,衝動及自毀、自殺行為,自我認知混亂,同
發布於 2022-10-05 11:35
0評論
(1)要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須從改變認識入手。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不要把別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認識到他人也會有不足之處。只有提高自我評價,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要正確認識自卑感的利與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種有弊無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觀絕望,
發布於 2024-01-27 12:42
0評論
1、常把自己所遇到的任何困難都歸咎於命運或別人的錯處。因而不會感到自己有缺點需要改正,而常把社會或外界的一切看作是荒謬的、不應該如此。 2、認為自己對別人無任何責任。如對不道德行為沒有罪惡感、傷害別人而不覺後悔,並對自己所作所為都能做出自以為是的辨護。他們總把自己的想法放在首位,不管他人的心情和狀態。 3、都有紊亂不定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的人際關係。這是各類型人格障礙最主要的行為特徵。不論是被動
發布於 2023-01-10 07:47
0評論
概述 自戀型人格障礙屬於現在人比較常見的心理疾病,這跟患者的成長有很大的關係,通常是在童年期受到的家庭和社會的各方面的關注又或者帶給其毫無原則的讚美,使其很少的承擔責任,很少受到相關人的批評和挫折,這個成長過程是很容易造成此人格的產生的。而且此病的患者在日常中或者工作中稍不如意就會比一般人感到更多的挫敗感,此種人格很不利於人際交往和日常生活。 步驟/方法: 1、 首先應該解除以自我為中心的生
發布於 2022-10-11 01:36
0評論
1、易受傷害。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 2、缺少朋友。除了至親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3、不涉他人事。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喜歡捲入他人的事物之中。 4、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儘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6、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7、懼怕困難。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
發布於 2024-01-27 13:02
0評論
要克服迴避型人格障礙,首先要正視自己的問題,如實地把自己內心的困惑和焦慮告訴父母,獲得父母的鼓勵、支持和幫助。 其次,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不要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學會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我很好,我很優秀,經過努力我一定會成功。” 另外,要注意克服人際交往障礙,嘗試去與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最後,找心理諮詢師尋求及時而恰當的心理輔導,改變對一些事情的不合理想法、看法和態度,建立
發布於 2024-01-27 12:55
0評論
生物學因素:具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個體出生時就表現了難以撫慰的脾氣或人格特徵;對社會中的負面情感刺激高度敏感的兒童易於患上這種障礙。家庭教養環境因素:患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個體認為其父母對自己更加厭惡,使自己有更多的罪惡感,對自己缺乏適當的感情。 迴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學家認為,自卑感起源於人的幼年時期,由於無能而產生的不勝任和痛苦的感覺,也包括一個人由於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
發布於 2024-01-27 12:35
0評論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突出表現為性格內向、重視自我、妄自誇大、對人冷漠、缺乏同情心、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過分敏感、渴望得到持久的關注和讚美、忌妒心強等以我為中心的人格特徵。他們一聽到誇獎之詞,就會得意洋洋、沾沾自喜;若聽到批評之言,便會暴跳如雷、憤憤不平。在和別人相處時,他們很少能理解別人的心情和感受。由於忌妒心強、缺乏同情心,他們人際關係緊張,也容易產生孤獨、失望、抑鬱的心情,加上自我欣賞、目標過高,
發布於 2023-01-10 08:07
0評論
概述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很多人會出現自戀無感覺型人格障礙,其實自戀型人格障礙,在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如果自戀無感覺型人格障礙一旦嚴重的話,是會影響到我們正常的工作和學習的,如果是以往下去也會給我們的精神和整體狀態帶來許多的困擾,所以如果我們一旦出現這類現象發生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到正規的精神科進行治療和就診,下面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自戀無感覺型人格障礙。 步驟/方法: 1、 其實如果
發布於 2022-10-11 00:56
0評論
1.自我認識不足,過低估計自己。每個人總是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如果他人對自己作了較低的評價,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的評價,就會影響對自己的認識,從而低估自己。有人發現,性格較內向的人,多願意接受別人的低評價而不願接受別人的高評價;在與他人比較的過程中,也喜歡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比,這樣越比越洩氣,越比越自卑。 2.消極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當每個人面臨一種新局面時,首先都會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
發布於 2024-01-27 12:49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