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因為長期服用抗左旋多巴類藥物可出現運動併發症,包括症狀波動和異動症。國外文獻報道,左旋多巴治療4-年後症狀波動的發生率為12-60%,異動症的發生率為8-64%。對於調整藥物劑量及服藥次數仍然無法改善的運動併發症,可以考慮腦深部電刺激手術治療。
一、異動症
異動症又稱運動障礙,表現為頭面部、四肢或軀幹的不自主舞蹈樣、投擲樣運動以及肌張力障礙樣動作。異動症一般是在用藥5年後出現,與藥物的劑量有關,常常是美多巴或息寧用藥的劑量達到3片以上容易出現,因為輕度的異動,相對僵直或持續震顫狀態而言,病人要感到舒服許多,同時對身體不會有甚麼損害,反而因為身體的運動改善,對身體素質的改善有一定好處些。
異動症常見的臨床類型有三種:
1、劑峰異動症:最常見,在左旋多巴血藥濃度達高峰時(服藥1-2小時)出現,表現為手足、軀體、舌的不自主運動,步態不穩,說話、吃飯、穿衣等困難。劑峰異動症,往往是藥物劑量偏大的信號。
處理方法:
(1)減少每次服用的複方左旋多巴劑量;
(2)若患者單用複方左旋多巴,可以適當減少劑量,同時加用DR受體激動劑或加用COMT抑制劑;
(3)加用金剛烷胺;
(4)複方左旋多巴緩釋片換為標準片。也有報道用少量的氯氮平可以控制劑峰異動症。
2、雙相異動症:患者在藥物起效的開始和劑末出現的異動症,稱為雙相異動症,表現為帕金森病症狀緩解-異動症-緩解-異動症-帕金森病症狀,通常影響下肢,可能與多巴胺的儲存能力下降,血藥濃度不穩定有關。雙相異動症控制較困難,可加用長半衰期DR激動劑或COMT抑制劑,或微泵持續輸注左旋多巴甲酯、乙酯或DR激動劑。
3、肌張力障礙:在左旋多巴療效消退時出現,以小腿腓腸肌、足趾痛性痙攣為主,與左旋多巴的血藥濃度偏低有關。對在夜間出現的肌張力障礙,可以在睡前加用左旋多巴控釋劑或DR受體激動劑;對於清晨肌張力障礙(也叫晨僵或清晨運動不能),可以醒後立即服用一劑複方左旋多巴標準片或水溶片。嚴重者,局部注射肉毒素對緩解局部的痛性痙攣較好。
二、症狀波動
是最常見的一種臨床現象,又稱為“劑末現象”,發生在兩次服藥之間(多在前一次服藥後3.5小時),其特點是劑末惡化與帕金森病症狀的再度出現,許多患者還會出現關期異動症,如痛性足痙攣等。症狀波動常見於左旋多巴治療有效的患者,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劑末現象”出現的時間越來越早。這種現象往往與左旋多巴劑量不足有關,是可以預知的,採用低蛋白飲食以及增加左旋多巴的用量,並分成多次小劑量應用,大多數病人可以避免。
三、開-關”現象
部分病人服用左旋多巴後期出現症狀波動,突然在不可預料的“開”及“關”狀態之間轉換,突然不能活動和突然行動自如,與左旋多巴服藥的時間無關。這種變化速度可以非常快,並且是不可預測的。持續數分鐘至1小時後緩解,一日中,這些現象可反覆迅速交替出現多次,病人形容病情的變化就象是電源的開、關一樣,所以臨床上形象地稱這種現象為“開關現象”。
“開-關”現象多見於年齡較輕的患者,多在用藥8個月至1年半出現。對於“開-關”現象的處理,不主張增加左旋多巴類的藥物劑量,可以減少每次劑量,增加服藥次數;或者使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丙炔苯丙胺可改善症狀;或者丘腦底核電刺激治療。
四、 凍結現象
患者平時用藥都是按時按量,但會突然僵住,完全不能活動,數分鐘後緩解,這種類似於“開-關”現象的表現稱為凍結現象。凍結現象與應用的左旋多巴劑量無明顯關係,多見於長期應用左旋多巴的晚期患者,可能與多巴胺受體敏感性有關。治療可以試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或者通過非藥物治療,如感觀或暗示。情緒緊張可以導致步態凍結的出現,所以緩解焦慮緊張的情緒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運動併發症的預防:運動併發症的發生不僅與長期應用左旋多巴製劑有關,還與用藥的總量、發病年齡、病程密切相關。用藥總量越大、用藥時間越長、發病年齡越輕、病程越長越易出現運動併發症。發病年齡和病程均是不可控的因素,因此通過優化左旋多巴的治療方案可儘量延緩運動併發症的出現。需要強調的是,治療一定要個體化,不能單純為了延緩運動併發症的出現而刻意減少或不用左旋多巴製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