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九針中,鋒針演變為三稜針,針演變成皮膚針。大針逐漸被火針取代,圓針、提針已少見,大針、長針、圓利針沒多少人使用,鈹針或改為小眉刀更是少人問津,毫針則成為針灸科的主打產品。
近些年來,隨著醫藥學的高速發展,一些臨床上的急性傳染性疾病能夠得到快速有效的遏止,內科病症大多有了更為有效的治療途徑,留給針灸科的往往是些目前難以治癒的疑難雜症,和明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傷外科疾病,尤以軟組織損傷為多。因此,以調節臟腑陰陽平衡為主的毫針療法就顯得力不從心,病程長,療效不滿意,敲擊著一些針灸工作者的心靈。
軟組織損傷疾病,多由寒邪久留,勞傷所引起,陳舊性疾病往往在病灶處產生組織增厚、結節、粘連,這種典型的實證,僅靠毫針的補瀉手法難以奏效,人們不得不從新回顧《內經》中有關九針的記述。九針中,大針、圓利針、鈹針針體粗大,易於瀉實,但今人懼痛,又怕傷及組織,故醫生多不使用。山西針灸名家師懷堂先生,從50年代起,就開始了對九針的研究,並認為不能適用現代社會的古代九針,通過改良是可以大放異彩的。
通過多年艱苦深入地研究,師懷堂的新九針問世,產生了含有磁性材料的有平頭、梅花型頭兩面都可以敲擊的磁圓針,新型提針、皮膚針,改良後的圓利針,將傳統火針改成火O針、火提針、、三頭火針、粗、中、細火針,使火針從一種變成17種,可療病種達56種,還有縫鉤針,帶刃的針灸工具.除了毫針、芒針、三稜針外,他都作了大膽的改進。可以說,師懷堂先生創立了現代針具改革之先河,其所做貢獻,將永載針灸史冊。
從傳統九針中衍生出來的新九針起,現代帶刃針具的研究層出不窮,除師懷堂新九針(1950)外,高謙的新針砭(1958),黃榮發的小寬針(1968),任志遠的針灸刀(1970),朱漢章的小針刀(1976),肖萬坤的松針(1994),黃樞的微型外科手術帶刃針具(1996),田紀鈞的刃針(2001)董福慧的鈹針(2002),等都有一定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要數朱漢章的小針刀。近年又派生出水針刀、注射針刀、激光針刀、刀中刀等,各有其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