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相關眼眶病(thyroid related orbitopathy, TRO)是成人最常見的眼眶病,從首次報道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但是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因此目前臨床仍侷限於對症治療,主要包括激素、放射及手術治療三大類。當疾病發展造成壓迫性視神經病變導致視力下降、視野損害或角膜暴露而保守治療無效時,需通過眼眶減壓術來保護視神經、角膜,維持雙眼單視。近年來為恢復眼部美觀而行眶減壓手術的患者也逐漸增多,約佔40%。眼眶減壓手術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衍變發展,術式眾多。但作為一種破壞性手術方式,如何在最小的創傷下,用最精準和安全的方式來獲得有效眼眶減壓,是現代眼眶外科的一個新命題。
傳統眼眶減壓手術的術式選擇及存在問題
從1911年,Dollinger報道了對TRO患者通過外側眶壁切開術進行眶減壓以來,已經建立和改進了5種不同的手術進路:外側進路(Kr?nlein),經竇進路(Ogura),進額骨進路(Naffziger),篩骨進路(Sewall),上頜骨進路(Hirsch)。目前大多數眼科手術醫生使用改良的Ogura眼眶減壓術,即將眶內容物減壓到上頜竇和篩竇。但眼眶內、下壁切除可引起眼球位置改變、眼球活動受限等併發症。之後,Shepard等提出眼眶平衡減壓術的概念,即眶外壁聯合內壁減壓,可減少下壁減壓或單壁減壓引起的眶內容移位,減少術後低眼位及複視發生[1]。Golgberg等提出在眶內、下壁減壓時應保留“strut”結構,即保留篩竇和上頜竇之間的骨性連接結構,可幫助避免眼球的向下移位,減少複視發生[2]。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對16例TRO患者(23眼)行眶內、下壁減壓,2例(4眼)行內、下、外壁減壓,手術均保留眶內、下壁之間的骨性“strut”結構(圖1)。隨訪6月,三壁減壓術後眼球突出度較術前減少7.3±2.1mm,二壁減壓減少3.8±0.6mm;其中15隻眼眼球運動情況改善;6例患者的複視改善,無患者術後複視加重。
眼眶減壓手術的術式選擇主要依據患者的眼球突出度和視功能狀態。合理的手術方式以及時機選擇能夠帶給患者理想的眼球后退效果。文獻報道:一壁眶減壓術,可使眼球后退2~3mm,二壁眶減壓術可使眼球后退4~6mm,三壁眶減壓術可使眼球后退7~10mm,四壁眶減壓術可使眼球后退10~17mm[3]。但是,隨著眼球突出能夠得到理想矯正這一手術目的被實現之後,人們開始重視眼眶減壓手術所帶來的併發症:①功能方面:眼球移位、複視、失明、淚道阻塞及腦脊液漏等;②外觀方面:雙眼突出度不對稱、手術疤痕、眼瞼內、外翻等。正是由於這些併發症的存在,往往手術後眼球突出度得到矯正,但是仍然無法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
要解決上述問題,在內分泌調整甲狀腺功能相對穩定和炎症情況有所一定的控制,九院眼科範先群院長和周慧芳主任在這方面技術水平全國一流:①微創,包括手術切口設計以及術中操作;②對眼眶減壓部位及範圍的精確設計,並預測眼眶容積的變化及術後眼球的位置;③術中可視化操作,對減壓範圍精準控制,並避開眶內重要結構。近年,隨著顱面外科和數字化外科技術的發展,內窺鏡及導航技術引入眼眶外科手術中,已經在眼眶骨折修復重建方面取到了成功應用,在拓展手術適應證的同時降低了治療的危險性。
當然,眶減壓是一種對正常眼眶進行破壞的手術,因此與眶重建存在很多差異,目前國內外對眶減壓數字化手術的研究均處於起步狀態,既是研究的熱點,也是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