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外科醫生每天都要反覆回答病人這個問題,對大部分的痣,一眼就可以決定要不要切;另外一些則要謹慎對待,否則一世英名難免付諸流水,白茫茫大地一片好乾淨。
那麼首先,甚麼是痣? 痣有各種各樣的類型,命名方式也各異。簡單說起來,都是由黑色素細胞組成的皮膚良性腫瘤,可以分佈在全身任何地方,但好發於面頸部。
當我們看到一個痣的時候,包括醫生和病人都是從這兩個方面去考慮:第一、它是不是影響美觀,第二、它是不是惡性的?
因為痣多發於面頸部,所以它不可避免地成為個人的獨特標誌,這種標誌可能擁有美學的意義,比如美人痣,桃花痣;也可能擁有“面相學”的意義,比如下巴正中偏左的“偉人痣”,旺夫痣等等,以上是好的意義。不幸的是,更多的時候痣充當的是破壞面部美學和麵相的角色,對有志男女心理造成一些負擔,甚至破壞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就業、擇偶都造成困擾。那麼,這種基於改善外貌美觀的切除就是必要的。
另一個影響我們決定的因素是痣是不是惡性的以及它將來會不會變成惡性的。我們首先要知道如果是惡性的痣對身體健康會有甚麼影響。從這個角度,可以將惡性的痣分成兩類,一類是痣細胞轉化的鱗癌、基底細胞癌這些皮膚癌,它的發生率高,但惡性程度相對低,通過手術切除大部分可以根治,只有極小部分晚期皮膚癌可能帶來致命危險;另一類是痣細胞轉化的黑色素瘤,這是極度惡性的腫瘤,看過《非誠勿擾》的觀眾可能還有印象,裡面孫紅雷飾演的角色患的病就是一個小小的足底痣轉化成的黑色素瘤。目前黑色素瘤的治療雖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由於國人的就醫意識差,發現時多數已進展到4期,其死亡率高達70%~90%,預期壽命只有幾個月到一兩年,而1期黑色素瘤5年生存率可達94%,有極高的治癒率,因此早發現早治療尤為重要。
因此,對於切不切一個痣,我們最主要考慮的是它會不會惡變成黑色素瘤。好在仍然有一些線索,醫生可以追尋並作出評估診斷,要強調的是早期診斷即等於挽救生命。但是並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隨時隨地方便地就醫,而且痣在一生中又不斷變化,因此自查就顯得尤為重要。
現在我要介紹的是自查的方法,首先要介紹的是ABCDE原則:
A (asymmetry):即不對稱,如果痣的外觀不是中心對稱的,意味著痣細胞向外不對稱生長,那麼它就可能有惡性的變化了。
B(border):即邊界不規則,像地圖的邊界一樣,邊緣犬牙交錯,也是說明痣細胞向外不規則生長。
C(color):即顏色變化,痣的顏色加深或變淺,或者呈現深淺不一,中間深,邊緣一圈淺;或者先變深又消退變淺。這常常見於惡變的黑色素細胞處於快速生長和自身免疫細胞對其殺傷的過程。
D(diameter):即直徑大小,直徑大於5~6mm的痣惡變可能性高。
E(enlargement or evolvement):即變大或進展,如果痣變大達到5mm以上,或以上幾點的變化之一,都是隻惡變的前兆,應及時就醫。
其次,則是在黃種人,黑色素瘤好發於肢體末端(42%),因此對於發生在手足的痣要特別留意,另一個部位則是發生在粘膜(23%),因此對口唇、生殖道等粘膜的痣也不能掉以輕心。
因此,影響美觀的痣由患者自行考慮要不要切,有惡變風險的痣,醫生推薦儘早切除做病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