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25 20:51

  第一章顱神經

  第一節  嗅神經(第一對顱神經)

  1、嗅覺減退或消失

  2、嗅覺過敏

  3、嗅覺倒錯

  4、幻嗅

  第二節  視神經(第二對顱神經)

  1、視力障礙

  (1)視力減退或消失

  (2)幻視

  (3)皮質盲

  2、視野障礙

  (1)單眼全盲

  (2)雙顳側偏盲

  (3)單或雙鼻側偏盲

  (4)病灶對側同向偏盲

  3、眼底變化

  (1)視神經乳頭水腫

  (2)視神經萎

  (3)福斯特―肯尼迪二氏綜合症

  第三節  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第三、四、六對顱神經)

  1、眼裂

  2、眼球運動障礙

  (1)核下性損害

  [附]多數性眼肌運動神經麻痺綜合徵―中顱窩綜合徵

  (2)核性損害

  [附]:核性眼肌麻痺綜合徵

  (3)核上性損害

  [附]:核間性眼肌麻痺

  3、瞳孔變化

  (1)瞳孔縮小

  (2)瞳孔散大

  (3)瞳孔大小不等

  (4)瞳孔病變綜合徵

  [附]:中腦病變綜合徵

  第四節 三叉神經(第五對顱神經)

  1、 頭面部感覺障礙

  (1)面部感覺減退-消失

  (2)三叉神經痛

  2、咀嚼運動障礙

  (1)下頜偏斜

  (2)牙關緊閉或咀嚼痙攣

  (3)下頜反射亢進

  [附]:三叉神經旁綜合徵

  第五節 面神經(第七對顱神經)

  1、中樞性面癱

  2、周圍性面癱

  (1)莖乳孔外病變

  (2)莖乳孔內病變

  (3)中耳之面神經膝狀神經節病變

  3、面肌痙攣

  4、鱷淚綜合徵

  第六節 位聽神經(第八對顱神經)

  1、耳鳴

  2、耳聾

  (1)傳導性耳聾

  (2)神經性耳聾

  [附]:幻聽

  3、眩暈

  (1)迷路性眩暈(周圍性)

  (2)腦性眩暈(中樞性)

  4、眼震

  (1)前庭周圍性眼震

  (2)前庭中樞性眼震

  5、前庭性共濟失調

  [附]:

  (1)位聽神經的有關綜合徵

  (2)橋腦病變綜合徵

  第七節 舌咽神經、迷走神經(第九、十對顱神經 )

  1、舌咽、迷走神經麻痺

  2、舌咽神經痛

  3、高顱壓綜合徵

  [附]:

  (1)單側病變綜合徵

  (2)雙側病變綜合徵

  第八節 副神經(第十一對顱神經)

  第九節 舌下神經(第十二對顱神經)

  1、核上性病變

  2、核性或核下性病變

  [附]:

  (1)真性球麻痺與假性球麻痺的鑑別診斷

  (2)延髓病變綜合徵

  (3)後組顱神經病變的綜合徵

  第二章  感覺系統

  第一節 感覺障礙的種類

  1、感覺消失

  2、感覺減退

  3、感覺過敏

  4、感覺過度或觸覺痛感

  5、感覺分離

  (1)淺感覺分離性障礙

  (2)深感覺分離性障礙

  6、感覺倒錯

  7、牽連感覺

  8、異處感覺

  9、感覺異常

  10、疼痛

  (1)局部疼痛

  (2)放射痛

  (3)擴散痛

  (4)灼痛

  (5)幻肢痛

  (6)牽扯痛

  第二節 感覺障礙的分佈類型

  1、末梢型

  2、神經幹型

  3、神經叢型

  4、後根型

  (1)後根刺激性症狀

  (2)後根破壞性症狀

  5、后角型

  6、前連合型

  7、傳導束型

  (1)全橫貫性傳導束型感覺障礙

  (2)半橫貫性傳導束型感覺障礙

  8、腦幹病型

  9、丘腦病型

  10、內囊型

  11、皮質型

  [附]:以顯著的感覺障礙為特徵的疾病

  (1)脊髓空洞症

  (2)多發性硬化

  (3)脊髓癆

  (4)亞急性聯合變性

  (5)帶狀皰疹

  (6)肢端感覺異常症

  (7)灼性神經痛

  (8)神經痛

  (9)神經炎

  (10)放射性脊髓病

  第三章 運動系統

  第一節 肌力

  1、上級與下級運動神經元病變的鑑別診斷

  2、不同病變部位的癱瘓類型

  (1)單癱

  (2)截癱

  (3)偏癱

  (4)四肢癱

  (5)交叉癱

  (6)多顱神經癱

  第二節 肌張力

  1、肌張力增高

  2、肌張力減低

  第三節 肌容積

  1、肌萎縮

  (1)侷限性肌萎縮

  (2)對稱性肌萎縮

  (3)全身性肌萎縮

  2、肌肥大

  (1)真性肌肥大

  (2)假性肌肥大

  第四節 協同(聯合、共濟)運動

  1、上肢的共濟運動

  (1)指鼻試驗

  (2)指誤試驗

  (3)輪替試驗

  (4)反擊試驗

  2、下肢的共濟運動

  (1)跟膝脛試驗

  (2)空間運動試驗

  3、軀體的共濟運動

  (1)仰臥起坐試驗

  (2)閉目站立試驗

  第五節 不自主運動

  1、震顫

  (1)靜止性震顫

  (2)動作性震顫

  (3)姿勢性震顫

  (4)回跳性震顫

  (5)震動性震顫

  2、舞蹈

  (1)急性舞蹈病

  (2)慢性舞蹈病

  3、手足徐動症

  (1)特發性手足徐動症

  (2)症狀性手足徐動症

  4、異常運動

  (1)遲發性運動障礙綜合症

  (2)多發性抽動-穢語綜合症

  (3)習慣性痙攣

  (4)扭轉痙攣綜合症

  (5)橄欖體-橋腦-小腦萎縮症

  5、肌陣攣

  6、肌纖顫及肌束顫

  (1)肌纖維顫動

  (2)肌束顫動

  7、肌顫搐

  8、痙攣

  第六節 步態

  1、腦性偏癱步態

  2、痙攣性截癱步態

  3、“酒醉”步態

  4、“前衝”步態

  5、“跨閥”步態

  6、“搖擺”步態

  7、“失調”步態

  [附]:以顯著的運動障礙為特徵的疾病

  (1)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與急性脊髓前角灰質炎

  (2)週期性麻痺

  (3)重症肌無力

  (4)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與先天性肌強直症

  (5)風溼性小舞蹈病與遺傳性大舞蹈病

  (6)震顫麻痺

  (7)肝豆狀核變性與假性硬化症

  (8)肌萎縮性側束硬化與進行性脊髓性肌萎縮症

  (9)進行性神經元性肌萎縮症

  (10)遺傳性共濟失調

  第四章 反射

  第一節  生理性反射

  1、淺反射

  (1)粘膜反射

  (2)皮膚反射

  2、深反射

  (1)下頜反射

  (2)腱反射

  3、植物神經反射

  (1)瞳孔反射

  (2)體位反射

  (3)眼心反射

  (4)頸動脈竇反射

  (5)排尿與排便反射

  (6)裡多克氏總體反射

  第二節 病理性反射

  1、頭面部之病理反射

  2、上肢及手部之病理反射

  3、下肢及足部之病理反射

  (1)伸組病理反射

  (2)屈組病理反射

  (3)陣攣

  [附]:其他病理反射性體徵

  (4)脊髓自動反射

  (5)腦幹自動反射

  (6)腦性反射

  第五章 植物神經系統

  第一節  中樞部分植物神經的功能與體徵

  1、下丘腦的功能障礙

  2、腦幹、脊髓的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第二節  周圍性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1、皮膚血管運動障礙

  2、皮膚泌汗障礙

  3、皮膚營養障礙

  4、皮膚立毛障礙

  [附]:以顯著的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為特徵的疾病

  (1)特發性直立性低血壓症

  (2)發作性睡病

  (3)間腦性癲癇

  (4)急性血管神經性水腫

  (5)紅斑性肢痛症

  (6)雷諾氏病

  (7)面-偏側萎縮症

  (8)網狀青斑綜合症

  (9)自發性多汗症

  (10)進行性脂肪營養不良症

  神經系統陽性體徵的臨床意義

  前言

  掌握神經檢查的方法和認識檢出的陽性體徵一般並不困難。然而判別其臨床意義。對年輕醫生來說往往既感到需要、又感到為難。為此。現將本人多年來曾為實習醫生、進修醫生及有關科室的臨床醫生所作的專題“神經系統陽性體徵的臨床意義”講稿。在參閱了國內外數部經典著作後。作了全面的審核充實。編成本書。自感學識淺陋。僅希望這本手冊能對臨床醫生有所裨益。

  編寫本書的目的。在於介紹神經系統陽性體徵的定位。及組合成綜合症時的臨床意義。作為臨床應用的入門。幫助臨診思索。而對醫生們比較容易掌握的檢查方法、及陽性體徵的表現則不作詳細描寫。

  書成之後。承蒙馮剛教授及鄭彩梅教授詳為審閱。特此致謝。寫作雖極謹慎。管見仍難求全。希望各位同道多多批評指正。以求再次修訂充實。

  引言

  神經系統陽性體徵在臨床各科疾病中常有發現。熟練地判斷這些陽性體徵的出現。指示神經系統已具有何種病變的意義。是臨床醫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功之一。現根據神經系統常規撿查的次序。將常見的陽性體徵之解剖定位及臨床意義。分別詳述如下:

  第一章  顱神經(Cranial Nerve)

  (一)嗅神經(第一對顱神經)

  1、嗅覺減退或消失:常見於下列情況:

  (1)一側性嗅覺障礙:常有定位價值。可見於顱前窩侷限性病變。如嗅溝腦膜瘤。囊性蛛網膜炎。大腦前動脈根部病變時出現病灶同側的嗅覺障礙。此外蝶骨嵴腦膜瘤。額葉膠質瘤。蝶鞍旁腫瘤等。以及前顱窩底篩骨板骨折。或額葉底部血腫壓迫嗅束時。均可引起嗅覺障礙。

  (2)雙側性嗅覺障礙:主要為慢性鼻炎等鼻腔疾病引起。一般大腦皮層嗅覺中樞(顳葉海馬鉤回)的破壞性病灶。往往不引起嗅覺障礙。偶爾可見於:‘1’鉛中毒:‘2’癔症性嗅覺消失(常伴味覺障礙):‘3’先天性嗅覺缺失。

  2、嗅覺過敏:常見於癔症及精神分裂症。也可見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偏頭痛。妊娠惡阻。可卡因中毒等。.

  3、嗅覺倒錯:見於精神分裂症或顱腦外傷後遺症等。

  4、幻嗅:常見於精神分裂症。強迫性神經官能症及癔症。亦可見於顳葉嗅覺中樞有刺激性病灶時。為皮層性癲癇的一種發作類型(鉤回發作-以幻嗅或幻味為先兆。伴有咀嚼、嘗味及吞嚥動作的癲癇發作。為精神運動型發作之一)。

  (二)視神經(第二對顱神經)

  1、視力障礙

  視力減退或消失:雙眼視力減退多見於眼科疾病如屈光不正、球后視神經炎、亦可見於慢性酒精中毒。及糖尿病所致之視神經萎縮。在神經科疾病中。視神經脊髓炎患者其視力減退、有發生於脊髓病變出現之前的。

  單眼視力減退常為單側視神經病變引起。如視神經鄰近的腫瘤。顱前窩侷限性蛛網膜炎、骨折等。尤其要警惕額葉眶面的腫瘤及頸內動脈供血障礙。

  (1)幻視:主要見於精神分裂症。亦可見於視覺徑路上(尤其是枕葉皮層)。刺激性病變所致之癲癇發作之先兆。

  (2)皮質盲(Cortical blindness):指大腦視覺皮質破壞而致盲。特點為:“1”視覺(雙)完全喪失、“2”瞬目反射消失、“3”瞳孔對光反射存在、“4”眼底正常、“5”集合運動時瞳孔有反射性收縮、“6”眼球運動正常。

  多見於老年人之腦動脈硬化。或大腦後動脈供血障礙。侷限於枕葉的腦萎縮。枕葉腫瘤等。可能有病變對側的肢體功能障礙。患者常有否認自己視覺喪失的現象。稱安東氏綜合症(Anton’s syndrome)。

  2、視野障礙

  (1)單眼全盲:可見於視神經的炎症。壓迫。外傷及供血障礙。

  “1”雙顳側偏盲:病變位於視交叉之正中部。常見於垂體瘤、顱咽管瘤、鞍上腦膜瘤、頸內動脈虹吸部動脈瘤、第三腦室前部腫瘤、異位松果體瘤、腦內積水、蛛網膜炎、囊腫等。

  “2”單或雙鼻側偏盲:病變位於視交叉之外側、較少見。可由海綿竇及海綿竇內頸內動脈虹吸段之病變引起。

  “3”病灶對側同向偏盲:可由視束、外側滕狀體及視放射病變所致。

  (2)視束病變所致之同向性偏盲:特點為兩側視野缺損的範圍及大小不等。有黃斑分裂現象及偏盲性瞳孔強直(光刺激偏盲半側瞳孔無光反應)。主要見於視於本身或鄰近組識之腫瘤壓迫或炎症、變性病變。

  (3)外側膝狀體病變所致之同向性偏盲:由於外側膝狀體內視覺纖維的分佈特性。病變對側常出現象限性(即1/4)同向偏盲。此處原發性病變罕見。多由於鄰近組織病變所影響。

  (4)視放射病變所致之同向性偏盲:視放射病變為引起同向性偏盲的主要病灶。損害時多伴有黃斑迴避現象(即黃斑視力不受影響)。有時可呈象限性視野缺損。常見於內囊、基底節及側腦室的病變如腦血管病。腦內腫瘤。腦膿腫。腦炎。腦內寄生蟲病等等。亦可見於脫髓鞘性腦病。

  3、眼底變化

  (1)視神經乳頭水腫:主要原因為顱腔內的壓力增高。多見於顱內佔位性病變如腦瘤。腦膿腫。腦內血腫等。顱內炎症如腦炎。腦膜炎。腦蛛網膜炎。海綿竇炎性血栓及顱腦外傷所致之血腫及腦水腫等。內科疾病如腎炎之尿毒症及糖尿病昏迷時偶亦見之。常須與視神經炎鑑別。

  (2)視神經萎縮:可分為原發性視神經萎縮及繼發性視神經萎縮。

  “1”原發性視神經萎縮:多為病變直接作用於視神經所致。如急性球后視神經炎。視神經脊髓炎。多發性硬化。視網膜中央動脈血栓形成或栓塞。遺傳性共濟失調。前顱窩腫瘤。酒精中毒(尤其是工業性酒精)等。

  “2”繼發性視神經萎縮:急性視神經乳頭炎早期即可形成繼發性視神經萎縮。而視神經乳頭水腫造成繼發性萎縮則較慢。其他如視網膜炎。青光眼等亦可發生繼發性萎縮。

  (3)福斯特-肯尼迪二氏綜合症(Foster-Kennedy’s Syndrome):病灶側視神經萎縮、對側視神經乳頭水腫。常合併嗅神經損害。可見於額葉眶面之腫瘤。

  (三)動眼神經(第三對顱神經)

  (四)滑車神經(第四對顱神經)

  (六)外展神經(第六對顱神經),

  此三對顱神經常規為聯合檢查。其次序、內容及陽性體徵如下:

  1、眼裂

  眼瞼下垂:由動眼神經支配的提上瞼肌麻痺所致的瞼下垂較明顯。由交感神經支配的上瞼平滑肌鬆弛所致之瞼下垂則較輕(霍納氏綜合徵)。其次可見於肌病(如重症肌無力。眼肌型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或癔症(瞼下垂而不伴額肌代償性收縮。反而伴有眼瞼痙攣)。

  2、眼球運動障礙

  (1)核下性損害:發生該神經所支配肌之完全麻痺。

  “1”動眼神經完全麻痺:眼瞼下垂。眼球不能向內、向下、向上轉動。且處於外斜並稍向下的位置。瞳孔完全散大。對光及調節反射消失。單側病變常見於大腦後動脈或後交通支動脈之動脈瘤。偶爾見於眼肌麻痺型偏頭痛;雙側病變可見於大腦腳向窩的腫瘤。腦膜炎及顱底蛛網膜炎等。

  “2”滑車神經麻痺:少見。主要表現為上斜肌癱瘓。常合併於動眼、外展神經麻痺。

  “3”外展神經麻痺:多見。主要表現為外直肌麻痺。多種顱內疾病如腦膜炎。顱底蛛網膜炎。腦動脈硬化(壓迫外展神經)。腦底動脈瘤。腦膜瘤及顱內壓力增高(外展神經被壓於蝶骨嵴上)等。皆可引起一側性或兩側性的眼球外展障礙。也常合併其他顱神經損害。

  [附]多數性眼肌運動神經麻痺綜合徵一一中顱窩綜合徵

  巖骨尖綜合徵(Gradenigo’s syndrome):表現為病變同側面部疼痛或麻木。角膜反射消失。外展神經麻痺。面神經麻痺。還可合併同側動眼神經及滑車神經損害。常由炎症及腫瘤所致。

  痛性眼肌麻痺綜合徵(Tolosa-Hunt’s syndrome):表現為病側眼球后刺痛。眼及眼以上皮膚痛覺減退。常有動眼神經麻痺。也可伴有滑車神經、外展神經麻痺。偶見視力減退。原因不明。可能為侷限性硬腦膜炎。或海綿竇內頸動脈的非特異性動脈外膜炎。

  海綿竇綜合徵(Foix’s  syndrome): 表現為病側全眼肌麻痺。眼球固定。上瞼下垂瞳孔散大。頭面上部皮膚感覺障礙。角膜反射消失。同時由於眼靜脈鬱血可致眼球突出。眼結合膜及視乳頭水腫。頭痛劇烈。嘔吐。頸強。病變可由一側發展為雙側。常見原因為海綿竇感染、頸內動脈海綿竇瘻、少見為蝶竇側壁的腫瘤。但進展較慢。

  眶上裂綜合徵(Rochon-Duvigneaud’s syndrome):表現為病變側音眼視力減退。眼球運動障礙且輕度突出。上瞼下垂和瞳孔擴大。病側眼眶疼痛。角膜反射遲鈍。無局部炎症現象且外展神經麻痺發生較晚。可見於眶骨骨膜瘤。中顱窩腫瘤。外傷性顱底骨折。轉移癌(鼻咽癌)及頸內動脈瘤等。

  眶尖綜合症(Rollet’s syndrome):表現包括眶上裂綜合徵之所有徵象兼有同側視神經萎縮或視乳頭水腫。常因眶尖部腫瘤;侷限性骨膜炎;付鼻竇炎所致。外傷亦可成為本綜合徵的原因。

  多數性眼肌麻痺亦較多見於肌原性疾病如重症肌無力;亦可見於糖尿病之多顱神經炎。伴有疼痛者應嚴格警惕鼻咽癌之顱底轉移。

  (2)核性損害:核性損害較核下性損害少見。

  “1”動眼神經核性損害;多為雙側性且為不完全性。同時多合併有集合機能癱瘓及瞳孔舒縮障礙。(如僅有瞳孔擴大及調節反射喪失者稱眼內肌麻痺)。可見於病毒感染。結核性腦膜炎。糖尿病。腫瘤。小腦幕切跡疝等。

  “2”滑車神經核性損害;出現對側上斜肌麻痺。可合併病灶同側的動眼神經麻痺。臨床上甚為少見。

  “3”外展神經核性損害;因外展神經在面丘內有面神經纖維環繞。所以外展神經核性損害常合併同側面神經麻痺。

  [附]核性眼肌麻痺綜合症

  腦幹上部灰質炎―韋尼克氏綜合症(Wernick’s syndrome):表現有單側或雙側核性動眼神經與滑車神經麻痺。伴遺忘、定向力障礙及意漠糊。可能有硫胺缺乏的症狀。有時合併肢體震顫。強直及共濟失調。常與由各種疾病所致之營養不良有關。

  大腦導水管綜合徵(Koerber-Salus-Elshnig’s snydrome):表現為眼外肌麻痺。二側瞳孔等大或不等大。光反應減弱或消失。雙眼向上或向下注視障礙。在企圖向上或向下注視時出現聚合性眼震。退縮性眼震或垂直性眼震。常見於松果體或其他腫瘤。其次為血管性或炎症性病變。在病程中當造成導水管梗阻時。則迅速出現阻塞性腦積水。

  (1)核上性損害:主要產生兩眼協同運動障礙。

  “1”兩眼同向側視麻痺;表現為一側外直肌與一側內肌功能障礙。使兩眼只能注視一側。當額中回後部中樞及其纖維(經過內囊)為刺激性病變時。產生頭及兩眼陣攣性地向病灶對側轉動。如為破壞性病變時產生兩眼向病灶側凝視。可見於腦血管病。腦炎及腦瘤等疾病。橋腦破壞性病變時(如出血)。兩眼轉向病灶對側。且較持久。若為兩側性損害。則兩眼不能向左右側視。

  “2”水平眼球運動麻痺:多見於腦幹的損害。尤其是橋腦的病變。

  核間性眼肌麻痺:

  內側縱束綜合徵(Lhermitte’s syndrome):當兩眼向側方注視時。一眼不能內收。另一眼可外展而出現單眼震顫。常為水平性。有時為垂直性。但雙眼之輻輳功能存在。單側病變多見於腦幹缺血性卒中和腫瘤。雙側病變可見於多發性硬化或Warwick氏腦炎。

  一個半綜合徵(One and a half syndrome):一個半綜合徵表現在患者的雙眼向一側同向運動不能。而另一側出現核間性眼肌麻痺。亦即一眼不能向左右運動。另一眼不能內收而外展正常。外展時出現單眼球震顫。病變部位在同向運動不能側的外展神經付核。因而雙眼不能向該側運動。同時也累及該側的位於外展神經副核腹內側的內側縱束。因而該側眼也不能內收。引起一個半綜合徵的病變和核間性眼肌麻痺相同。

  “3”垂直性眼肌運動麻痺:多見於皮層下中樞的損害。尤其是中腦上丘的病變。

  垂直性的動眼危象:表現為短時間的發作性的兩眼向上仰視。為刺激性的病損。多發生於昏睡性流行性腦炎的急性期。亦可見於某些腦內腫瘤及血管性病變。

  兩眼上視麻痺(中腦頂蓋部綜合徵Parinaud’s syndrome):表現為兩眼上視不能。伴瞳孔輕度擴大及時光反應遲鈍。偶爾有眼震及共濟失調。主要見於松果體區腫瘤。也有病因為動脈硬化性、炎性或其他病變。

  “4”兩眼聚合運動麻痺:只在注視一米以內的物體時、兩眼不能集合。而在側向運動時內直肌的功能正常。主要見於動眼神經正中核(Perlia氏核)病變時。嚴重時可表現為兩眼分離。如出現在上腦幹出血。受壓及炎症病變中。

  3、瞳孔變化

  (1)瞳孔縮小:瞳孔小於2毫米。可見於老年人。動脈硬化。遠視眼。酒精及巴比妥等藥物中毒。橋腦出血等。單側瞳孔縮小可見於動眼神經受刺激或頸交感神經麻痺。

  (2)瞳孔散大:瞳孔大於5毫米。可見於疼痛。恐懼。近視眼。甲狀腺機能亢進。阿托品等藥物作用。失明。動眼神經麻痺或交感神經受刺激等等。

  (3)瞳孔大小不等:在臨床上有較大的意義。除外眼科疾病後。一般指示左或右側動眼神經或頸交感神經、存在著刺激或麻痺病變。若病人有意識U糊及高顱壓病症存在時。出現兩側瞳孔不等大。常指示瞳孔擴大側有海馬疝壓迫大腦腳及動眼神經之可能。常見於大腦半球血腫。腫瘤。膿腫之危重期。

  (4)瞳孔病變綜合症

  “1”阿--羅(Argyll--Robertson)二氏瞳孔:直接間接對光反應均消失。調節會聚反射存在。二側瞳孔均縮小且大小不等。瞳孔不園。病變位於中腦上丘平面後聯合腹側。大腦導水管兩旁。可由腦炎、梅毒、腦幹空洞症、腫瘤、外傷等各種病因引起。

  “2”艾迪(Adie)氏瞳孔:又稱強直性瞳孔。在普通光線下。瞳孔略擴大。對光反應消失。會聚反射存在。而在暗室及強光下瞳孔仍有緩慢的舒縮。可伴有腱反射減退或消失。多見於女性。病變部位及病因末最後確定。

  “3”霍納(Horner)氏綜合症:患側瞳孔縮小。對光及調節反應正常。輕度上瞼下垂。眼球內陷。頭面頸部無汗。眼結合膜及面部充血潮紅。皮溫略增高。本綜合症可由丘腦下部開始。經腦幹、頸髓、頸8-胸1的前根。星狀神經節、頸內動脈叢的交感神經纖維被破壞或麻痺所引起。可見於各部位的壓迫性、血管性、炎症性、外傷性、藥物性等等病變。較常見於星狀神經節與頸內動脈交感神經叢有病變時。

  [附]中腦病變綜合症

  中腦被蓋綜合症(Benedikt’s syndrome):病變位於大腦導水管之前。累及動眼神經纖維。紅核及黑質。但一般不波及錐體束。因此表現為病灶側完全性動眼神經麻痺及對側肢體錐體外系症狀。表現為肌張力增高。震顫或多動。有時伴有深感覺障礙。常為血管性病變。也可為外傷或腫瘤所致。

  中腦腹側綜合症(Weber’s syndrome):病變位於一側大腦腳。並侵犯錐體束與動眼神經而出現病灶同側完全性動眼神經麻痺。及對側肢體上單位性偏癱。對側中樞性面癱。舌癱。病因有腫瘤。炎症。外傷及動脈瘤的壓迫。亦常見於天幕上的佔位病變(如基底節部血腫。顳葉腫瘤)所致之鉤回疝。腦垂體瘤如向鞍背擴張壓迫也有可能引起本綜合症。但較少見。

  (五)三叉神經(第五對顱神經)

  1、頭面部感覺障礙

  (1)面部感覺減退、消失及神經痛

  “1”周圍性病變:面部感覺缺失區按三叉神經一、二、三支分佈。三叉神經第一支分佈區感覺缺失時。應伴有同側角膜反射減退或消失;第三支感覺障礙時常伴有咀嚼運動障礙。三叉神經之各神經根於病變時。其疼痛覺、溫度覺及觸覺常同時發生障礙。見於顱底骨折。腦膜炎。腫瘤等。

  “2”核性病變:面部感覺缺失區呈蔥皮樣分佈。且往往為只有痛溫覺障礙。而觸覺保存的感覺分離現象。核性損害多伴有腦幹內其他顱神經及長束的病變體症。可見於腦幹腫瘤。血管瘤。炎症等。

  “3”三叉神經痛:是一種發作性的劇烈疼痛。呈“閃電樣”刀割痛。每次持續幾秒鐘或幾分鐘。可誘發。疼痛時不敢語言及動作。多為三叉神經的刺激性病變。若為三叉神經半月節的病變。則常伴髮帶狀皰疹。疼痛不發作時常有此區的感覺遲鈍。常見病因有病毒感染、半月神經節神經細胞瘤。神經纖維瘤及其他腫瘤。轉移瘤以及腦動脈硬化壓迫。橋-小腦角炎性粘連。腦幹病變等。部分病人無病因可查。或系口腔、五官疾病所誘發。

  2、咀嚼運動障礙

  (1)下頜偏斜:為核下性。下頜偏向病灶側伴咀嚼無力。甚至可發現病灶側咀嚼肌萎縮。主要見於三義神經核以下的破壞性病變。

  (2)牙關緊閉或咀嚼困難:為三義神經周圍支刺激性病變。可見於破傷風。腦炎。腦膜炎以及多發性硬化等。

  (3)下頜反射亢進:為雙側核上性運動纖維(皮層腦幹束)有病損時所致。可見於腦動脈硬化。肌萎縮側束硬化、腦炎等疾病。

  [附]:三叉神經旁綜合症(Raeder’s syndrome):多見於40歲以上男性。表現為病灶側三叉神經痛。以後逐漸發展為三叉神經麻痺。伴同側動眼神經麻痺和頸交感神經叢麻痺的症候(Horner’s syndrome)。常由蝶鞍旁中顱窩內病變。如動脈瘤、腦膜瘤、血管周圍炎、外傷性顱底骨折、骨炎、梅毒等引起。

  (七)面神經(第七對顱神經)

  1、中樞性面癱:只發生病變對側下部面肌癱瘓。表現為鼻唇溝淺。口角下墜而情感運動正常。有時眼閉合力稍差。病變為對側皮層運動區侷限性損害。或基底節、內囊病損。如腦血管病、腦腫瘤、腦炎、腦動脈硬化症等等。

  2、周圍性面癱:發生病灶同側的面部隨意動作及感情表達肌肉癱瘓。表現為額紋消失、閉眼不能、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墜。不能完成二側性的露齒、鼓氣、含水、吹口哨等動作。患側常流淚、齒齦間留飯。(又稱Bell氏麻痺)

  (1)莖乳孔外病變:有上述體徵。但無味覺障礙及無分泌淚液、唾液的障礙。

  (2)莖乳孔內病變:有表情肌及隨意肌運動障礙。伴舌前2/3味覺障礙。

  (3)中耳之面神經膝狀神經節病變(Ramsay-Hunt二氏綜合症):周圍性面癱合併聽力障礙及舌前2/3味覺障礙。此外常有耳內疼痛。外耳道口出現皰疹。

  3、面肌痙攣:常見為陣攣性。大多系精神神經性。少數為腦動脈硬化、橋小腦角病變及腦幹腫瘤所引起。

  4、鱷淚綜合症(Bogorad’s syndrome):當面神經之膝狀神經節病變、伴巖大淺神經發生變性、刺激巖小淺神經產生側枝而呈功能聯繫。以致進食咀嚼時出現病變側有流淚現象。可見於面神經麻痺數月至數年後。可能持續數月至數年。

  (八)聽神經或位聽神經(第八對顱神經)

  第八對顱神經損喪可出現耳蝸神經及前庭神經二大組症狀。前者表現為耳鳴及耳聾;後者表現為眩暈、眼球震顫及共濟失調性傾倒。眩暈、眼震及共濟失調三者結合一致。為前庭周圍性病變。三者分離為前庭中樞性病變。

  1、耳鳴:為聽覺感受只聽覺感受器被刺激時出現的症狀。因此可見於聽神經核下各個部位的早期病變(外耳、中耳、內耳柯蒂Corti氏器至耳蝸神經核)。耳鳴可發生於藥物中毒。也往往是聽神經纖維瘤的早期症狀:而在橋小腦角蛛網膜炎時則少見。

  2、耳聾:

  (1)傳導(傳音)性耳聾:多為外耳或中耳病變所致。如中耳炎或耳硬化症。

  (2)神經(感音)性耳聾:單側性多為內耳或耳蝸神經病變; 雙側性可為外側丘系病變。也可見於腦幹腫瘤。

  [附]:幻聽

  可見於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幻聽具有真實感。並可指示患者付諸行動;亦與幻嗅共同作為顳葉皮層損害之發作性症狀(顳葉癲癇)。此時、多為原始性幻覺。

  3、眩暈:是自身位相錯覺。患者可感到自身轉動感及周圍物體旋轉或方位變動感。為前庭系統功能障礙的主要病症。可為發作性或持續性。發作時往往伴有內臟功能紊亂現象。

  (1)迷路性眩暈(周圍性):特點為發作性的旋轉感並有眼震。共濟失調。傾倒。面色蒼白。嘔吐。出汗等等。常伴聽力減退。耳鳴。症狀多劇烈。但僅持續數小時至半天而可能自行緩解。可見於美尼爾氏綜合症;迷路炎;內耳藥物中毒所致者症狀較輕。

  (2)腦性眩暈(中樞性):多為較持續的不平衡感。步履不穩而少伴噁心嘔吐。可有自發性眼震而無聽力障礙。也可能查見其他顱神經損害體徵及長束(感覺、運動)徵。可見於椎-基底動脈供血障礙;腦幹、第四腦室及小腦腫瘤;多發性硬化;頸椎病與某些藥物中毒。

  4、眼震:自發性眼球震顫。可發生於前庭系統整個徵路中任何部位的病損。但只見於單側病損時。可伴有或無眩暈與聽力障礙。眼震的形式有水平性。旋轉性及垂直性三種。偶爾可複合出現。

  (1)前庭周圍性眼震:多為水平性眼震。偶有旋轉性眼震。絕無垂直性眼震。刺激性病灶則慢相向病灶對側。快相向病灶側;破壞性病灶則慢相向病灶側。快相向病灶對  側。有時伴有眩暈及聽力障礙。可見於美尼爾氏病。迷路炎。耳毒性藥物中毒及內耳外傷等。

  (2)前庭中樞性眼震:可為水平、垂直、旋轉或分離性(兩眼眼震不等)眼震。病變可在第四腦室前庭核區。以及與前庭核有聯繫的纖維之有佔位、炎症、供血障礙、變性等損害時。持續時間長。較少伴有眩暈。而可伴有其他顱神經及長傳導束體徵。可見於腦幹與第四腦室腫瘤。椎-基底動脈主幹或其分枝之供血不足。動脈炎。延髓空洞症。多發性硬化等。

  垂直性眼震為指示上腦幹(中腦)病變之較具有特徵性的體徵。

  小腦半球有佔位性病變時。一般多為水平或旋轉性眼震。尤其在向病側偏視時為明顯。若第四腦室底部發生較強壓迫性病變時。亦可有垂直性眼震。小腦蚓部有腫瘤時。眼震不明顯。

  5、前庭性共濟失調:前庭系統病變時。出現閉目站立試驗( Romberg’s test)之睜眼時站立欠穩、閉眼時站立不穩加重。並向前庭系統破壞側傾倒的現象。稱為前庭性共濟失調傾倒(Romberg’s +)

  [附]:

  (1)位聽神經的有關綜合徵

  美尼爾氏綜合徵(Menier’s syndrome):陣發性發作性眩暈伴耳鳴及聽覺障礙。同時有面色蒼白。噁心嘔吐。出汗。脈快等內臟神經功能紊亂及水平性眼震與傾倒。一般無意識障礙。可由迷路炎。前庭神經元炎。耳硬化症等引起。

  流行性眩暈(Gerlier’s syndrome):多見於青年男性。夏季好發。常在飢餓、長途跋涉、過度疲勞後反覆發作眩暈。每次持續10分鐘左右。可有暫時性眼、面、頸、嚥肌的癱瘓及眼底充血。一般認為與某種感染有關。

  耳鳴-耳聾-眩暈綜合徵(Lermoyez’s syndrome):為發作性耳鳴伴聽力減退。當耳鳴消失。聽力恢復正常後出現眩暈發作。伴噁心嘔吐(與美尼爾氏症相反)。可能為內聽動脈血管痙攣或與變態反應有關。

  小腦橋腦角綜合症(Cushing’s syndrome):在持續性耳鳴之後。發生一側性神經性耳聾伴眩暈。同側面部感覺遲鈍。角膜反射減退。同側外展神經麻痺及周圍性面癱。晚期出現同側小腦性共濟失調、眼震。對側肢體輕偏癱。以及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徵象。常為聽神經瘤或橋小腦角侷限性蛛網膜炎、粘性囊腫所引起。

  (2)橋腦病變綜合徵

  橋腦內側綜合症(Foville’s syndrome):病變位於橋腦基底部內側。損害了外展神經及其核間通路(內側縱束)與錐體束。面表現為病灶側外直肌麻痺。兩眼球向病灶側水平協同運動麻痺。及對側肢體偏癱。常為動脈硬化所致之血管性病變。也可由腫瘤或炎症所引起。

  橋腦外側綜合症(Millard’s syndrome):較常見。病變位於橋腦基底部外側。表現為病灶側周圍性面癱和外展神經麻痺。伴對側肢體中樞性偏癱。 常因炎症。腫瘤或變性疾病所致。

  橋腦被蓋綜合症(Raymond-Cestan’s syndrome):病變位於橋腦被蓋部。在面神經和外展神經平面之上。主要涉及內側縱束、內側丘束、結合臂及三叉神經橋腦核和根部。因此表現為病灶同側之小腦性共濟失調。面部之感覺及咀嚼運動肌陣攣。可能伴外展麻痺;病灶對側之深感覺障礙。兩眼向病灶側的水平協同運動麻痺。此綜合徵常見於小腦上動脈血栓形成或橋腦腫瘤。

  (九)舌咽神經(第九對顱神經)

  (十)迷走神經(第十對顱神經)

  此兩對顱神經由於解剖和生理上的緊密聯繫。常規檢查所見之陽性體徵一般不能區別為單獨的損害。故一併描述之。

  1、舌咽、迷走神經麻痺:常為單側性的咽喉部感覺喪失。同側軟顎下垂及聲帶麻痺。以致發音嘶啞。吞嚥發嗆。病變側咽反射減退至消失。

  2、 舌咽神經痛:為舌咽神經周圍支受刺激的症狀。發病率僅次於三叉神經痛。發作時為尖銳的刺痛。位於舌根或咽喉並放射到耳部。可因下嚥或語言、咀嚼而誘發。男性較多見。(又稱Weisenburg’s syndrome)

  3、高顱壓綜合徵:表現為緩脈。胃腸肌張力亢進。咽喉或賁門、幽門肌痙攣。而呈反射性嘔吐(常呈噴射狀)。以及陳-施氏呼吸或抽搐狀呼吸。一般認為系顱內壓增高後迷走神經受刺激的結果。

  [附]:

  (1)單側病變綜合徵

  疑核脊髓丘腦束綜合徵(Avellis’s syndrome):為延髓靠近頸靜脈孔部的病變。表現為同側軟顎與聲帶麻痺。有嚥下困難、發音困難。同時病變對側有痛覺障礙。及Horner氏徵。此綜合徵多見於血管性或炎性病變。也可見於腫瘤、外傷、中毒等。

  迷走-副神經綜合徵(Schmidt’s A syndrome):為延髓下部舌咽、迷走神經侷限性損害。表現為同側軟顎聲帶麻痺。伴有胸鎖乳突肌、斜方肌麻痺。雖然有人認為病變部位主要以延髓為主。病變損害了延髓內組成副神經的根絲。及迷走神經運動核。但實際上這種綜合徵2/3見於迷走神經的出顱纖維病變。常見病因是血管性病變或腫瘤。炎症的波及等。

  (2)雙側病變綜合徵

  兩側性咽喉內收肌麻痺綜合徵(Gerhardt’s syndrome):不僅發音障礙、嚥下困難。吸入性呼吸困難。並可伴有心律紊亂。常危及生命。常見於延髓或橋腦的出血、血栓。白喉性神經炎。腦幹型灰髓炎。延髓空洞症。鉛中毒腦病。腦幹腫瘤或兩側性迷走神經出顱段損傷(如食道癌、甲狀腺癌及甲狀腺術後)。

  (十一)副神經(第十一對顱神經)

  病變的體徵主要為同側胸鎖乳突肌及斜方肌的無力及肌萎縮。極少單獨發病。通常單側性病變常伴同其他後組顱神經同時受損。雙側性病變可見於: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Guillain-Barre’s syndrome)。肌萎縮側束硬化症。進行性延髓麻痺(Arau-Duchenne syndrome)。及重症肌無力(Erb syndrome)作為該綜合徵的顯著症狀之一。亦常伴有兩側性後組顱神經受損症狀。

  (十二)舌下神經(第十二對顱神經)

  1、核上性病變:表現為舌肌單側癱瘓。即伸舌時歪向病灶對側而無舌肌萎縮。多見於偏癱患者。常見於皮層腦幹束之行徑如內囊。大腦腳之各種病變。最常見者為腦血管病。腦腫瘤及腦膿腫。雙側病變可導致伸舌困難。可見於假性球(延髓)麻痺。如廣泛的腦萎縮。腦動脈硬化等。

  2、核性或核下性病變:表現為一側性舌肌萎縮。伸舌時舌偏向病變側。常伴有舌肌萎縮及肌纖維性震顫。可見於運動神經元性疾病。腦幹(延髓)空洞症。腦幹腫瘤。腦幹血管性病變。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等。且常為真性球麻痺的重要標誌。

  [附]:

  (1)真性球麻痺(延髓麻痺)與假性球麻痺的鑑別診斷(見表一)

  表一:真性球麻痺與假性球麻痺的鑑別診斷

  真性球麻痺                   假性球麻痺

  --------------------------------------------------------------------------------

  病變定位        延髓、延髓諸顱神經核或後         延髓以上的皮層腦幹束及

  顱窩頸靜脈孔區域。常為單側。    皮層瀰漫性病變。常為雙側性。

  但亦可損及雙側。

  症狀體徵

  一、CN九、十   軟顎、會厭、聲帶運動麻痺       有咽喉諸肌的運動障礙。而無

  伴咽後壁感覺及舌後1/3味覺     咽後壁的感覺障礙。嘔吐反射增

  障礙。咳嗽、嘔吐反射消失。   強。常呈痙攣性麻痺。

  常為鬆弛性麻痺。

  CN十一      常有麻痺。主要為旋頸、聳       常無障礙。

  肩運動無力。並常有肌萎縮。

  CN十二     伸舌偏向病灶同側。有舌肌        伸舌偏向病灶對側。無舌肌萎

  萎縮及纖顫。在口內時舌倒向     縮及纖顫。雙側性者舌活動困

  病灶對側。                     難或不能伸出口外。

  CN七       無損害。若有損害則為單側、      常為雙側上單位性。肌張力高。

  下單位性。                     呈假面具狀。

  二、下頜反射   正常或無障礙。                  有。明顯或亢進。

  三、掌頦反射   同上。                          同上。

  四、情緒控制   無障礙。                        常出現強哭或痙笑。

  五、排尿障礙   少見或無。                      常見。

  六、錐體束徵   少見或無。                      常見。

  常見病因        進行性延髓麻痺;腦幹腦炎;      腦動脈硬化;腦萎縮;腦軟化;

  腦幹腫瘤;腦幹空洞症;椎-       正常顱壓腦積水;腦炎;腦脫髓

  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後顱窩及      鞘病變;上腦幹炎;中、橋腦腫

  頸靜脈孔區腫瘤;外傷;上頸      瘤;三、四腦室病變;運動神經

  髓腫瘤;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      元疾病等。

  神經炎;白喉性神經炎等。

  注:真性球麻痺與假性球麻痺的症狀有時可在某一疾病中同時出現

  (2)延髓病變綜合徵

  延髓前部綜合徵(Davison’s syndrome):病變位於延髓前部橄欖核內側。損及舌下神經根及錐體束。引起同側舌下神經麻痺。有舌肌萎縮和肌纖顫。對側肢體上運動神經元性偏癱。多由脊髓前動脈閉塞所造成。臨床上少見。

  延髓外側綜合徵(Wallenberg’s syndrome):較常見。病變位於延髓背外側部。損及迷走神經背核、疑核、孤束核、三叉神經脊髓核及束、前庭下核、繩狀體、脊丘側束及交感神經在腦幹內的下行纖維(位於網狀結構內)。病灶之大小不等懸殊。但基本症狀為:急性發生的眩暈。嘔吐。眼震。病灶側肢體共濟失調。病灶側軟顎聲帶運動麻痺。咽反射消失以致出現構音及吞嚥困難。病灶側Horner氏徵陽性及面部淺感覺消失。病灶對側肢體淺感覺減退或消失。本症主要由椎動脈或小腦下後動脈供血障礙所致。少數可由感染、炎症或癌栓引起。

  (3)後組顱神經(頸靜脈孔及後顱窩)病變的綜合徵

  頸靜脈孔綜合徵(Vernet’s syndrome):是由於頸靜脈孔的病變而產生的第9、10顱神經損傷。伴有第11對顱神經的損傷。可發生於頸靜脈孔的腫瘤。顱底穿透傷。顱底骨折等。

  顱底綜合徵(Collet-Sicard’s syndrome):病變側後組顱神經(9、10、11、12)同時出現損害。如病側軟顎、咽喉感覺缺失。舌後1/3味覺缺失。聲帶與軟顎麻痺。斜方肌麻痺與胸鎖乳突肌麻痺。以及舌肌麻痺和萎縮等。病變位於顱底並涉及頸靜脈孔與枕骨髁周圍。常見病因為顱底腦膜炎。惡性腫瘤轉移(鼻咽癌。肺癌)等。

  迷走-舌下神經綜合徵(Tapia’s syndrome):表現為病灶側舌肌麻痺伴肌萎縮。病側軟顎及聲帶麻痺。造成發音和吞嚥困難。病變通常位於顱外的咽喉旁間隙。同時侵犯了舌下神經和迷走神經的分支。有時病變亦可發生在延髓損及疑核及舌下神經。可能由顱骨骨折。環椎脫位。頸動脈瘤及其他惡性病變引起。

  腮腺後間隙綜合徵(Villart’s syndrome):病變側舌後1/3味覺喪失。軟顎。咽喉感覺缺失。聲帶及軟顎運動麻痺。斜方肌。胸鎖乳突肌及舌肌麻痺。並伴有病變側出現Horner氏徵。一般無顱內病變的症狀和體徵。此綜合徵病變位於顱外咽後部。累及一側的後組顱神經及頸交感幹。常見病因有鼻咽癌轉移。炎症(如扁桃體膿腫)及外傷等。

  第二章、感覺系統(Sensory System)

  人體之一般感覺可分:

  淺感覺(Superficial sensation)--觸覺、痛覺及溫度覺。

  深感覺(Deep sensation)--肌肉關節覺(本體覺)、深部肌肉痛覺及振動覺。

  複合感覺(Combined sensation)--實體覺與定位覺等。

  臨床檢查應依據其感覺障礙的性質。種類及感覺障礙的分佈類型等等表現所表明不同的意義。並進而推測其致病的原因。

  (一)、感覺障礙的種類(Kind of sensory disturbances)

  1 、感覺消失(Anesthesia):或稱感覺缺失。是指外界對皮膚直接刺激之感受完全不能引起感覺。臨床上又分為全部感覺消失。痛溫覺消失。深部感覺消失及觸覺消失等。

  2、感覺減退(Hypoesthesia):或稱感覺遲鈍。是指對刺激的感受性降低。但並未完全喪失。臨床上又分為全部感覺減退。痛溫覺減退。深感覺減退及觸覺減退。

  感覺消失及感覺減退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及體徵。且可同時發生在一種疾病的同一病程中。常須結合其感覺障礙的分佈類型來判斷受損的部位與原因。

  3、感覺過敏(Hyperesthesia):表現為對輕微的刺激引起較強的感覺。這是由於檢查是給予的刺激、和病理改變在感覺衝動傳導徑路上所產生的刺激的總和的結果。臨床上常出現於脊髓後根或末梢神經病變時。亦可見於脊髓后角及丘腦的病變。常見為痛覺及溫度覺過敏。

  1、感覺分離(Dissociate anesthesia):指在皮膚的某一地區的一種感受障礙。而其他感受正常。常見有二種表現:

  (1)淺感覺分離性障礙:常表現為痛覺溫度覺減退或消失而觸覺正常。可見於脊髓空洞症(頸胸部淺感覺分離)及延髓空洞症(面部感覺分離)。

  (2)深感覺分離性障礙:表現為深部感覺障礙而淺感覺正常。可見於脊髓癆(後束病變)及腦幹局灶性病變(內側丘束受損)。

  1、倒錯(Paresthesia):是指對所接受的刺激原的性質發生錯誤。如把撫觸的感受感知為疼痛。或把冷的感受感知為熱覺。或將各種不同的刺激均感知為一種感覺等等。較少見。病變可能在脊髓之感覺傳導束中。

  2、感覺(Synesthesia):或稱易側錯覺(Synchiria),感覺共感(Allesthesia)。即給予病人單一刺激時。病人感到有二個刺激。一個存在於受刺激的部位。而另一個在身體的其他部位。甚到可跨越中線、在對側亦感到有一被刺激點。少見。

  3、異處感覺(Allochiria):或稱對部感覺。即指受刺激的部位沒有感覺。而在受刺激的對側相應部位發生感覺。甚罕見。

  4、感覺異常(Abnormal sensation):是指在未接受任何刺激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不正常感覺。常見有麻木感。蟻走感。針刺感。燒灼感等。可見於周圍神經、尤其是末梢神經病變。偶亦可見於中樞神經病變。

  5、疼痛(Pain):疼痛是指在沒有外界刺激情況下。病人主觀的感受症狀。根據病變的部位及性質不同。可分為下列幾種;

  (1)局部疼痛:疼痛的部位與病變的部位相符。且與神經的解剖部位亦相一致。常見於周圍神經炎或損傷後。

  (2)放射痛:疼痛不僅僅侷限於病變局部。且放射到該神經的末梢支配區域。常見於神經根或神經幹病變。如腰椎間P脫出所致之坐骨神經痛。嚴重時可呈閃電樣痛。如三叉神經痛。

  (3)擴散痛:指某一神經支受刺激時發生其他分支同時出現疼痛。較常見於富於交感纖維之神經(如三叉神經)及交感神經幹。

  (4)灼痛:是一種較劇烈的燒灼性疼痛。主要見於富含交感神經纖維、且呈不完全性損傷。可見於正中神經及坐骨神經不完全損傷時。該神經分佈區的皮膚有時可出現周圍性植物神經營養障礙現象。

  (5)幻肢痛:主要見於截肢後。患肢雖已截去、而仍感該肢疼痛。系截肢端神經斷端受瘢痕刺激所致。

  (6)牽扯痛:指某些內臟病變時。在與脊髓節段相應的皮膚區域之感覺過敏(常呈痛覺)現象。亦稱為海德(Head)過敏帶。

  (一)、感覺障礙的分佈類型(Grouping of sensory disturbances):

  根據感覺障礙的分佈類型。常可籍以作出病變部位的定位診斷。在臨床上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1、末梢型:其感覺障礙的特徵表現為雙側對稱性的、以四肢末梢為主的手套-襪套型的感覺減退或消失。通常受損區域內各種感覺皆有障礙。一般存在近心端之感覺障礙較輕。而肢體之遠端較重。下肢重於上肢。且常伴有蟻走感等感覺異常及末梢性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現象。有時可見到肌肉萎縮。腱反射多數減弱或消失。此型感覺障礙多見於各種原因所致之末梢神經炎。

  2、神經幹型:其感覺障礙的範圍正好與該神經皮枝所支配的區域相符合。周邊部感覺障礙較輕、而中心部感覺常消失。亦可有相應的運動障礙。肌肉萎縮。皮膚菲薄。毛髮稀少等現象。如常見的坐骨神經幹炎之小腿前外側感覺障礙區。股外側皮神經炎之大腿外側感覺減退區。頸交感神經幹炎之正中神經末梢區感覺減退伴灼痛。

  3、神經叢型:脊神經有四大神經叢。即頸叢。臂叢。腰叢。及骶叢。神經叢病變時出現該支配區內的各種感覺減弱或消失。肢體運動及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範圍也較大。如產傷所致之嬰兒完全性臂叢損傷。患肢除腋窩外。其手、前臂及上臂均有感覺缺失。整個上肢呈弛緩性麻痺。

  4、後根型:其感覺障礙常呈節段性分佈。根據病變之不同可表現為刺激性及破壞性症狀。

  (1)後根刺激性症狀:即通常稱之為根痛。甚劇烈。疼痛每沿神經根的支配區放射。如沿胸廓或腰圍、由後向前繞軀體而衝擊。且有緊箍感。在咳嗽。逼氣時加重。伴有相應的感覺減退。在此神經根所分佈之相應皮膚。粘膜上常可發現帶狀皰疹。則為脊神經節受病毒侵犯的佐證。如肋間神經痛。

  (2)後根破壞性症狀:主要為後根支配區的各種感覺減退或消失。在軀幹則呈環狀或半環狀。但因皮膚上各神經節段間存在著重疊支配。故臨床上不易發現。

  5、后角型:由於脊髓后角是痛、溫覺傳入的第一神經元與第二神經元交接站。因此一側后角病變之感覺障礙。主要表現為病灶同側的節段性痛、溫覺障礙(半件馬褂或背心型)。而觸覺大致正常。深部感覺完全保存。又稱為感覺分離現象。因后角與側束、側角鄰近。故此感覺分離的肢體尚可見皮膚汗液分泌和血管運動障礙現象及下肢之錐體束徵。常見於脊髓空洞症之後角型。或其他病變所致之後角病損。

  6、前連合型:脊髓灰質前連合主要為左右相互交叉的痛、溫覺纖維。及一部分觸覺纖維。受損後出現雙側對稱性的節段性(背心或馬褂型)痛覺障礙。而觸覺減退輕微。深部感覺正常。呈典型的感覺分離現象。伴雙上肢、軀幹的皮膚泌汗與血管運動障礙。及兩下肢錐體束徵。由於病變多在頸-胸前連合。鄰近二側的前角細胞。故雙上肢之肌萎縮出現既早又顯著。可見於脊髓中央管區的病變。如脊髓空洞症。脊髓內腫瘤等等。

  7、傳導束型:由於脊髓內傳遞感覺的痛溫覺。觸覺與深部感覺之行徑及交叉部位不同。故可分為脊髓全橫貫及半橫貫損害二種不同的傳導束型。

  (1)全橫貫性傳導束型感覺障礙:表現為病變平面以下的軀體之各種感覺全部減退至消失。急性病損如脊髓外傷、脊髓出血、脊髓炎時。由於病變發展迅速。故除各種感覺缺失外。常伴二下肢無反應性癱瘓及大小便失禁。慢性病損如脊髓腫瘤、脊柱結核、脊膜肉芽腫及脊髓血管畸形等。由於病情發展較慢。其感覺障礙常先有麻木、蟻走、刺痛。後發展為減退或消失。且由於脊髓內感覺纖維的排列順序(司下肢、腹部感覺纖維居脊-丘束之外層。司胸部。上肢感覺纖維居脊-丘束之內層)所決定。髓外病變時。病人之下肢感覺障礙多由下向上發展;而髓內病變時。病人之下肢感覺障礙多由上向下發展。同時其雙下肢有較明顯的錐體束徵。大小便常滯留(括約肌痙攣)。

  傳導束之束性病變可見於脊髓癆(後束)。聯合變性(後、側束)。脊髓性共濟失調(後束及脊小腦束)等。

  (2)半橫貫性傳導束型感覺障礙(Brown-Sequard syndrome):表現為病灶以下同側深感覺障礙及本節段的感覺減退。下肢錐體束徵陽性;病灶以下對側痛溫覺減退至消失而觸覺障礙甚輕。肢體的運動功能基本良好。此綜合徵由於脊髓半側外傷性損傷(脊髓半切徵)而得名。也可見於脊髓炎症。佔位等病變之病情進展中。

  8、腦幹病型:由於淺感覺(痛溫覺及觸覺)之傳入纖維已在脊髓內交叉至對側上升。深感覺之傳入纖維亦在延髓平面交叉至對側上升。三叉神經之核上纖維亦最終交叉至對側上升。

神經系統陽性體徵有甚麼臨床意義?相關文章
神經系統檢查無陽性體徵是甚麼意思?看到這個的時候相信很多人會聯想到陽性,也會聯想到其他的疾病。比如說,乙肝陽性等等。 陽性體徵是指醫生通過視、觸、叩、聽發現病人的體徵變化,是能反映某種疾病,或者某種不正常狀態的身體器官或組織的表現,簡單說,就是可能通過這種體徵,知道得了甚麼病。如果是該有的,那麼呈陽性體徵就是正常的!比如人的生理反射。相反,假如是不該有的,那麼呈陽性體徵就是異常的,比如病理反射。
發布於 2023-06-19 19:10
0評論
概述 在臨床上,淋巴瘤的病症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腫瘤疾病,而且在我國每年被確診的淋巴瘤的病人也是很多的,我們知道病人的淋巴瘤的細胞如果出現越來越大的狀況,壓迫到病人的胃腸道的時候,你妹病人此時會有腹部發痛的症狀,而且甚至比較長時間感覺肚子漲漲的,淋巴瘤的病症需要患者積極的治療的,不然病人的病情發展下去,病人的症狀就會感到越來越不舒服。那麼請問,淋巴瘤臨床有哪些體徵啊? 步驟/方法: 1、 在臨床
發布於 2022-12-12 02:13
0評論
1.恐怖性神經症:又稱恐怖症,恐懼症,是以恐怖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症,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處境是外在的,儘管當時並無危險,恐怖發作時往往伴有顯著的植物神經症狀,患者極力迴避所害怕的處境,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過分的,不應該的或不合理的,但並不能防止恐怖發作。 2.焦慮性神經症:又稱焦慮性神經症,是以廣泛性焦慮症(慢性焦慮症)和發作性驚恐狀態(急性焦慮症)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
發布於 2024-04-11 17:04
0評論
概述 腰椎間盤突出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是比較高的,不管是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都是有可能會出現的,應該注意積極治療。一般來說患者就診的科室是骨科或者是康復科,注意患者的體格檢查,還有輔助的影像學檢查,是有助於患者的疾病的診斷的,患者主要的陽性體徵就是腰部疼痛、有的患者可以向下肢出現放射痛,還有患者體格檢查陽性。 步驟/方法: 1、 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是應該接受正規的體格檢查的,
發布於 2023-07-26 17:33
0評論
概述 肺氣腫主要是指患者的終末細支氣管遠端的氣管,彈性出現減退的現象,從而導致了其出現了過度膨脹,充氣等等問題,也就會導致氣道壁出現破壞的病理狀態,從而導致患者的肺氣腫問題加重,而且肺氣腫可以分為老年性肺氣腫,間質性肺氣腫,旁間隔性肺氣腫等等,一般,患有肺氣腫的患者如果沒有及時的進行控制,就有可能誘發身體出現一系列的症狀,影響自身的身體健康。 步驟/方法: 1、 患有肺氣腫的患者及身體可能會
發布於 2023-01-13 12:55
0評論
乙肝核心抗體是在感染乙肝病毒後血清中存在的一種抗體。乙肝核心抗體是一種敏感的血清學標誌,也是乙型肝炎急性感染的早期標誌。臨床發現,在乙肝檢查中經常可見單項乙肝核心抗體陽性,可歸納為以下3種情況: 急性乙肝恢復期 發生急性乙肝,但是乙肝表面抗原已被人體自身的抵抗力清除,或在血液中消失,由於乙肝核心抗體出現比乙肝表面抗體早,所以僅能檢測到乙肝核心抗體陽性。 經過血液傳播獲得 乙肝核心抗體陽性的母親可
發布於 2023-08-31 14:59
0評論
1.符合神經症的診斷標準。 2.以持久的輕度至中度的抑鬱為主要臨床象伴有以下症狀中至少三項: (1)興趣減退,但未喪失; (2)對前途悲觀失望,但不絕望; (3)自覺疲乏無力,或精神不振; (4)自我評價下降但願接受鼓勵和讚揚; (5)不願主動與人交往,但被動接觸良好,願接受同情與支持。 (6)有想死的念頭,但又顧慮重重; (7)自覺病情嚴重難治,但又主動求治,希望能治好。 3.無下列各項症狀的
發布於 2023-10-17 15:54
0評論
1.德國Dentsply種植體公司的Ankylos、Astra、XiVE種植系統 2.德國medentismedicalGmbH的ICX種植系統 3.瑞典Nobel公司的Branemark種植系統,replace種植系統 4.瑞士波恩大學和施特勞曼研究所的ITI種植系統 5.加拿大Innova公司的InnovaEndopore種植系統 6.北京萊頓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BLB種植系統 7.四川大學的
發布於 2023-10-20 00:58
0評論
臨床表現及體徵噴嚏、流涕、鼻癢和鼻塞是最常見的四大症狀。噴嚏以清晨和睡醒最嚴重,較大兒童每次在5個以上。鼻塞嚴重時張口呼吸,由於夜裡鼻涕流向鼻咽部引發反覆咳嗽就清嗓。鼻塞常隨體位變動而改變,如左側臥則左鼻堵而右鼻通,右側臥則右鼻堵而左鼻通。鼻癢是鼻炎的特徵性表現,可見小兒不斷用手指或手掌擦鼻前部,該動作稱“變態反應性儀容”。有些兒童因鼻癢常做歪口、聳鼻、按住鼻子尖及捏著鼻子等奇異動作。較大兒童自
發布於 2023-02-07 08:12
0評論
直腸癌在臨床上早期常無症狀,或者症狀無特異,因而常不引起病員和初診醫師的重視。多數病員早期可有排便習慣改變和便血,呈現便頻、排便不盡感。便頻不同於腹瀉,因為前者只是次數比正常多,但糞便性狀正常或改變不多;排便不盡感則為排便後不久又感有便意,但卻無糞便排出或僅排出少量糞質間有少量黏液血便;故病員常不以為然。癌腫病員的便血多數其量不多,色鮮紅;可與糞便不混,常被病員和醫師誤當作痔而忽視。當癌腫發展增
發布於 2022-10-23 15:1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