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異常位置而發生的病症,統稱子宮內膜異位症。
當子宮內膜異位於卵巢時,臨床上習稱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侵入子宮肌層者稱子宮肌腺病。異位的子宮內膜可以發生在很多部位,主要在卵巢、子宮韌帶、直腸陰道膈以及盆腔腹膜,也可見於臍部、疝囊、陰道、膀胱、淋巴結等處,並受卵巢分泌激素的影響,症狀可有周期性變化。絕經後卵巢功能消失,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發生退變、萎縮而逐漸吸收。婦檢:兩側附件部位正常或增厚,可捫及包塊。後穹窿部常可有觸痛性結節。B超提示:子宮增大,光點不勻,卵巢呈囊性增大。中醫無此病名,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對血瘕的描述:“瘕聚令人腰痛不可俯仰,橫骨下有積氣,墜硬如石,少腹裡急苦痛,背膂疼痛,深達腰腹,下攣陰裡,若生風冷,子門擗,月水不時,乍來乍不來,此病令人無子”,與本症部分症狀有相似處。
(一)病因病機
患者常有人流、剖腹產、子宮後屈、盆腔炎等病史。月經期脫落的子宮內膜碎片可隨經血、輸卵管逆流進入盆腔,然後在子宮、直腸陷凹、卵巢等處種植,並發展為子宮內膜異位症。進入宮腔的手術均有發生子宮內膜移植的可能,如在施行剖腹產、輸卵管結紮、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人工流產術時,術者無意中將子宮內膜帶至腹壁切口內種植,或送入盆腔,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症。中醫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理實質是血瘀,對於血瘀Y瘕的機理,明代張介賓《景嶽全書》雲:“瘀血留滯症,唯婦人有之。其證則由經期或產後,凡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恚怒傷肝,氣逆血留;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或積勞積弱,氣弱不行,總之血動之時,餘血未淨,而有所逆,則留滯月積漸成Y矣……婦人久Y宿痞,脾腎必虧,邪正相搏,牢固不動,氣聯於子髒則不孕。”故本症常伴有不孕。通過婦科檢查(包括剖腹探查,腹腔鏡檢查,盆腔雙重造影,B型超聲波檢查,婦科三合診檢查)確診,可發現兩側卵巢巧克力囊腫、子宮後壁可及結節等。
(二)臨床表現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主要症狀有經來進行性腹痛、甚至劇痛難忍,肛門墜痛,或經行過多,或既多又痛,及愈多愈痛,少數無症狀。
1、經痛:臨床症狀以痛經為最突出,劇痛者甚至達到不能忍受的境地,這種痛經大多在經前發作,臨經加劇,部分病例經血越多,腹痛越甚,持續到經淨後才逐減。痛的性質以經前脹痛、刺痛,臨經時痙攣性劇痛,繼而持續性掣痛、墜痛為多見。
2、經多:這是內異症又一突出症狀,常經來過多,甚至血崩,時挾瘀塊,甚至致嚴重貧血。
3、兼症:除了經痛、經多的臨床特點外,還可兼見腰痛、肛墜、乳脹、帶多、經前頭痛、煩躁、性交痛、不孕等症。
4、體徵:患者通過西醫婦科檢查,發現子宮增大,卵巢增大,子宮直腸陷凹、宮體後壁或骶骨韌帶等處有觸痛的大小不等的結節。
(三)經驗方
對內異症的治療,以理氣通滯、活血化瘀為大法,同時要注意整體辨證,結合病因治療,以調整臟腑、氣血、陰陽的生理功能。
1、對症治療:按臨床主症設立三個對症治療基本方。
A、內異Ⅰ方
[組成] 炒當歸10克、丹參12克、川牛膝10克、制香附10克、川芎6克、赤芍10克、制沒藥6克、延胡索12克、生蒲黃(包煎)12克、五靈脂10克、血竭3克。
[功能] 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主治] 由瘀滯引起經行腹痛,翻滾不安,甚至痛劇拒按,不能忍受,以至暈厥;或經量不暢或過多,有下瘀塊後腹痛稍減者,也有經量愈多愈痛者。本症多見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因宿瘀內結,積久不化。苔薄微膩,邊有紫斑,脈沉弦或緊。
[方解] 本方以四物湯加減。當歸、川芎辛香走散,養血調經止痛;赤芍清瘀活血止痛;丹參祛瘀生新;川牛膝引血下行,逐瘀破結;香附理氣調經止痛;延胡、沒藥活血散瘀,理氣止痛;生蒲黃、五靈脂通利血脈,行瘀止痛;血竭散瘀生新,活血止痛。
[加減運用] 經量過少、排出困難者可加紅花、三稜;腹痛脹甚者加乳香、蘇木;痛甚嘔吐者加淡吳萸;痛甚畏冷肢清者加桂枝;每次經行伴有發熱者,可加丹皮,與赤芍配合同用;口乾者加天花粉;便秘者加生大黃。
B、內異Ⅱ方
[組成] 當歸10克、生地10克、丹參10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生蒲黃(包煎)30克、花蕊石20克、熟軍炭10克、三七末(吞)2克、震靈丹(包煎)12克。
[功能] 活血調經,化瘀止崩。
[主治] 崩漏由瘀血導致,或由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引起經量過多。血色暗紫質稠,下瘀塊較大。有小腹疼痛,甚或便秘,或出血淋漓不絕,舌暗紅或紫,邊有瘀斑,脈沉弦。
[方解] 本方以四物湯加減,養血調經。去川芎易丹參,取其去瘀生新而無辛香走散之弊;香附理氣調經,以助化瘀;生蒲黃、花蕊石化瘀止血;熟軍炭涼血瀉火,祛瘀止血;三七化瘀定痛止血;震靈丹化瘀定痛,鎮攝止血。血崩而因瘀導致者,非單純固澀止血所能奏效,甚至適得其反,愈止愈多,腹痛更甚。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歸經,則出血不止,非寓攻於止不為效。
[加減運用] 如出血過多而兼氣虛者,可酌加黨參、黃芪;腹痛甚者,加醋炒延胡索;大便塘薄者,去熟軍炭加炮姜炭;胸悶不暢者加廣鬱金。
C、內異Ⅲ方
[組成] 雲茯苓12克、桂枝3克、赤芍lO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皂角刺30克、炙甲片9克、石見穿20克、莪術10克、水蛭6克。
[功能] 化瘀散結,搜剔通絡。
[主治] 本方主要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組織因各種原因生長於子宮腔以外之異常位置,引起月經不暢或過多,或出現痛經、性交痛、不孕等症。經行期間可另行對症處方。經淨以後,用上方以化瘀散結。苔薄或質暗紅,邊有紫斑,脈弦。
[方解] 本方為桂枝茯苓方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瘀阻,下Y塊;皂角刺辛溫銳利,直達病所,潰腫散結;石見穿活血消腫;山甲片散血通絡,消腫排膿;莪術行氣破血,消積散結;水蛭逐惡血,破瘀散結。子宮內膜異位症之治則:在經行期間須控制症狀,經淨以後擬消除病灶。
[加減運用] 如需增強活血化瘀,可加三稜;平素兼有小腹疼痛者加沒藥;如痛而兼脹者增乳香;便秘者加生大黃,便秘嚴重者增元明粉;平素脾虛者可配用白朮,以為制約;如有後重感並肛門脹墜者,可加川牛膝、雞血藤。
2、辨症求因,分型加減。
A、氣滯型:月經異常,小腹脹痛引及腰部,肛門掣痛,胸悶納少。苔薄白,脈弦細澀。選加烏藥、木香、蘇木、青陳皮。
B、肝鬱型:氣滯症兼見經前乳脹煩躁,頭痛脅脹或伴有不孕,苔薄膩,脈弦略澀;選加柴胡、丹皮、留行子、川楝子、逍遙丸。頭痛甚者酌加白蒺藜、鉤藤、石決明等。
C、氣虛型:血崩暴下或經漏日久,神萎眩暈,面浮肢腫,納少便溏,氣短懶言,舌淡苔薄邊有齒印,脈虛細澀,選加黨參、白朮、黃芪、茯苓、淮山藥。
D、寒凝型:經痛劇烈,形寒肢冷,面色青白,泛惡便溏,或宮寒不孕,苔薄白脈沉緊。選加吳茱萸、炮姜、艾葉等。
E、溼熱型:經期紊亂,經行量多淋漓不止,少腹刺痛,脹痛,或中期出血,平日帶多間赤,陰癢溲頻,納呆口苦,苔薄膩脈弦滑,選加椿根皮、雞冠花、白槿花、米仁等。
F、熱結型:月經過多,經色深紅,質稠多塊,面赤口乾,便燥溲黃,平素帶多色黃,苔薄膩,脈弦數,去桂枝,選加敗醬草、鴨跖草、大黃、黃芩等。
G、陰虛型:月經異常,經前後少腹疼痛,心悸少寐,午後潮熱,口乾便燥,或有不孕,腰腿痠軟等,苔少質紅脈細數,去桂枝,選加生地、麥冬、女貞子、黃精、遠志、柏子仁、合歡皮、夜交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