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被診斷為癲癇,患者就要面臨治療的選擇,是選擇藥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
通常,癲癇的藥物治療需要長期不間斷地服藥至少3年以上,但是在臨床上我診治過的病人,一旦得知需要長期服藥,大多數通常會表現出驚訝的和不可思議表情,有些甚至表露出不相信,之後就會詢問能否有其他簡便的方法,比如手術切除病灶,達到根治永不復發的目的。
其實,選擇藥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需要從多方面考慮:
首先,大多數病人都不願意長期服藥。服藥既麻煩,又擔心長期藥物對身體影響,更害怕藥物效果差沒作用。除了一部分因為害怕手術風險的病人外,大多數病人會主動要求手術治療,希望徹底根治,永不復發,擺脫對藥物的依賴。
其次,作為治療者,外科醫生對手術也蠻感興趣的。可以想象,一刀下去,病人發作馬上消失,這種成就感不言而喻;而且,經常的鍛鍊,醫者在業內的地位也會獲得提升。
再者,國內的大多數醫院都是自負盈虧的,都會有利益訴求以及衝動。手術見效快、利潤高,更能夠獲取領導層的重視。
因此,醫患三個方面有著共同的需求,手術的指證就容易被人為的放鬆。問題是,癲癇病人的治療果然以手術為第一選擇嗎?
最近,我參加了幾個國際性的癲癇會議。國外癲癇手術的相關報道越來越多,手術後無發作的成功率也越來越大,從表面上看,好像癲癇手術越來越普遍,並且已經成為癲癇治療的首選。但是,作為資深的內科醫生,我覺得至少目前來說這隻能是一種幻象。
目前對癲癇的真正發病機制還沒有完全明瞭。有很多假設,包括了在遺傳基礎的上,大腦的損傷(產傷、炎症、腫瘤、卒中等)導致大腦局部或全腦的神經細胞興奮性過高,某一群神經細胞爆發同步放電,引起的一系列症狀。藥物治療的主要理念依據上述機制,或者減輕神經細胞的放電現象,或者減緩甚至阻斷放電的傳導,達到壓制症狀的產生或者減輕發作時的症狀,最終減少癲癇發作對大腦和其他器官功能的影響。癲癇手術則通過切除癲癇放電病灶、切斷放電傳導網絡使癲癇發作減少或消失,或者切斷兩側大腦半球的聯絡,以減輕發作時症狀從一側傳導至另一側。由此可見,癲癇手術的關鍵是明確癲癇病灶、或者網絡的通路。
其實,國外的同行對癲癇也是很謹慎的。他們對患者術前癲癇病灶的定位會做許多細緻的工作、探索。除外很簡單的病例,對於大多數的病人,醫生會選擇很多檢查,包括長程腦電圖、不同序列的頭顱MRI、PET-CT、硬膜下以及深部電極監測、腦磁圖、高頻放電監測、誘發電位等等,最終目的在於癲癇灶的定位、評估該手術會不會對病人的腦功能產生很大的影響,減少手術中的盲目性、降低手術後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害(如癱瘓、不能言語、感覺的缺失)的風險。對於確實不適當的病例,不予手術。但是,即使如此謹慎,他們仍報道有少數病人手術部位錯誤或者手術對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當然,海量的術前檢查意味著產生海量的費用。不過,好在有保險公司。
國內的同行也在做著同樣的嘗試和努力。但是,因為經濟原因、技術原因、主觀原因等,癲癇手術效果不及發達國家。據發達國家作者的報道:癲癇手術後,不同發作類型的效果差異很大,總體無發作(包括術後繼續服藥和停藥的)比例約七成,其餘病人僅僅發作減少或無效,甚至發作增加。
基於上述認識,每當有病人諮詢我:他能否手術治療?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讓他對自己的情況有明確的認識後,再作出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