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和飲食結構的改變,便秘日益成為危害人們身心健康的疾病,長期便秘可引起結腸憩室炎、肛周疾病、結腸黑變病、瀉劑依賴性結腸,還與結腸癌、心腦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的發生密切相關,研究發現:女性便秘患者的乳腺疾病的發病率明顯高於無排便障礙者。治療便秘應該首先正確認識便秘,事實上排便量少、排便不暢、一週排便少於3次均可稱為便秘,便秘難治就在於便秘只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治療關鍵在“尋因治療”,目前對於便秘的治療重點集中在“通”而往往忽視了“疏”。
近來的研究顯示:便秘患者同時存在病理生理的改變和精神障礙。心理社會因素是影響胃腸功能的主要因素,一項關於健康人群的調查報告提示:個性特徵與糞便質量相關,自尊心強、性格外向的人排便頻繁、量較多。據調查近61%的便秘患者存在心理問題,其中以焦慮和抑鬱表現更為突出,俗稱“壓力性便秘”,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的上班族、學習壓力大的學生等已經逐漸成為便秘的新發群體。
心理障礙可能通過影響外周自主神經對結腸的支配而引起便秘;情緒緊張、憂鬱焦慮、注意力高度集中於某項工作,或受到精神上強烈刺激、驚恐等時,都會使便意消失,形成習慣性便秘。精神心理因素是直腸性便秘形成的主要原因,緊張、抑鬱和焦慮等神經精神因素,還可以通過大腦皮層影響下丘腦和植物神經系統,尤其是副交感神經,使腸管張力減弱,胃腸道分泌消化液減少,從而發生便秘。有的頑固性便秘患者常常情緒低落,經常處於焦慮的狀態,注意力和記憶力不同程度下降,情緒悲觀,對前途感到失望,覺得生活毫無樂趣,認為自己便秘難以治癒、缺乏治療信心,還有的患者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是家人和朋友的麻煩、是家庭的負擔,有的病人甚至流露出生不如死的想法,甚至有自殺的念頭。
此時注意積極調整心態尤為重要,要調整適宜的生活節奏,工作適度,勞逸結合,避免久坐少動和精神高度集中,樹立積極治療及長期治療的信心,可以通過與醫生或心理諮詢師的交流、以發洩、訴說等多種方式提高對生活事件和影響因素的抗干擾能力,同時也應在瞭解自身疾病病因及其對疾病影響的基礎上,遵醫囑,逐漸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習慣,如多飲水,進食富含纖維的食物(含麥麩多的粗製麵粉、糙大米、玉米、燕麥、大豆、薯類、水果和蔬菜),多運動、養成定時排便習慣而不是等有便意後再排便,鑑於大腸的運動常在晨起和餐後出現,最好排便時間應控制在早晨起床後或早餐後,以此可以形成良好的條件反射,而正常的排便應為每週不少於二到三次,每次時間5至10分鐘,這樣才有助於腸腦中樞恢復正常排便生理。
因此,對便秘病人的治療也需考慮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通過各種健康教育途徑可解決病人的心理問題,有助於其遵醫行為向正面方向發展,從而更好地為便秘病人解除痛苦,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