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與關節結核是肺外結核病中比較常見的類型,其病程遷延,往往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困擾和痛苦,是結核病中較為難纏的一種。那麼骨結核究竟是怎樣發生和發展的呢?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它。
首先,它是一種繼發性結核病,原發病灶通常為肺結核或消化道結核。在我國,以原發於肺結核的佔絕大多數。骨與關節結核可以出現在結核病的活動期,但大多發生於原發病灶已經靜止,甚至痊癒多年以後。在原發病灶活動期,結核分枝桿菌經血液循環到達骨與關節部位,不一定會立刻發病,它在骨與關節內可以潛伏多年,待機體抵抗力下降,如外傷、營養不良、過度勞累、糖尿病、大手術等誘發因素,都可以誘發活動性結核。傳統觀念認為骨與關節結核好發於兒童與青少年,隨著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老年人患骨與關節結核的概率亦有大幅提升,據統計,在我國兒童(0~14歲)骨與關節結核的患病率為9.5%;而老年人(65歲以上)患病率為14.7%。
骨與關節結核的好發部位都是一些負重大、活動多、易於發生創傷的部位。如最好發的部位是脊柱,約佔50%,且胸腰椎多見,頸椎少見。其次是膝關節、髖關節與肘關節。關節結核病變部位大多為單發性,少數為多發性,且對稱性十分罕見。
骨與關節結核究竟有哪些症狀呢?
1、疼痛:脊柱結核“疼痛”是最先出現的症狀。通常為輕微疼痛,活動後加劇休息後症狀減輕。兒童患者常有“夜啼”。
頸椎結核除有頸部疼痛外,還有上肢放射痛及麻木等神經根受刺激、壓迫的表現,咳嗽、噴嚏時會使疼痛與麻木加重。有咽後壁膿腫者可妨礙呼吸與吞嚥,睡眠時有鼾聲。後期可在頸側捫及冷膿腫所致的頸部腫塊。
胸椎結核患者有背痛症狀,下胸椎病變的疼痛有時表現為腰骶部疼痛。脊柱後凸十分常見,部分患者直至偶然發現後凸畸形方至醫院就診。炎症組織刺激神經根時會出現肋部放射痛,病變組織進入椎管會出現截癱。
腰椎結核患者在站與行走時,往往用雙手托住腰部,頭及軀幹向後傾,使重心後移,儘量減輕體質量對病變椎體的壓力。炎症組織刺激神經根時會產生下肢放射痛,嚴重者大量病變組織進入椎管壓迫硬膜囊,會出現馬尾神經症狀,導致大小便功能障礙。
2、結核中毒症狀:患者起病緩慢,有低熱、乏力、盜汗、消瘦、食慾不振及貧血等;也有起病急驟者,有高熱及毒血癥狀,一般多見於兒童及免疫力差的患者。
3、局部腫脹或積液:脊柱結核流注膿腫可以直至皮下,出現在腰三角、胸壁、腹股溝、大腿,部分患者以此就診。淺表關節可以查出有腫脹與積液,並有壓痛,關節常處於半屈狀態以緩解疼痛;至後期,肌肉萎縮,關節呈梭形腫脹。
4、竇道或瘻管形成:骨關節結核發展的結果是在病灶部位積聚了大量膿液、結核性肉芽組織、死骨和乾酪樣壞死物質。膿腫可經過組織間隙流動,向體表潰破形成瘻管。膿腫也可以與空腔內臟器官溝通成為竇道。竇道瘻管經久不愈會合並其他病原體感染導致高熱,局部急性炎症反應加重。重度混合感染的結果是慢性消耗、貧血、中毒症狀明顯,甚至因肝、腎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
5、截癱:脊柱結核骨質破壞形成死骨或膿腫會壓迫脊髓而產生截癱症狀,以頸椎及胸椎多見。
6、病理性骨折與脫位:結核病病灶會導致骨與關節的病理性骨折與脫位。
此外,骨結核還會留下這樣一些後遺症:
關節腔纖維性粘連形成纖維性強直而產生不同程度的關節功能障礙;關節屈曲攣縮與椎體破壞形成脊柱後凸畸形,就是我們常說的駝背;兒童骨骼破壞將產生雙側肢體的長度不等。
看了以上介紹,您可能會對骨與關節結核產生恐懼心理,這是沒有必要的,我們仍有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對付它。
1、休息和營養是最好的支持療法,謹遵醫囑,注意休息,特別是多臥床休息,以更好的配合局部制動,儘可能的避免病變部位的活動與承重。可配合以頸託、腹帶等對脊椎進行保護。同時加強營養,每日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和維生素。
2、為了保證病變部位的休息、減輕疼痛,固定制動甚為重要。局部制動包括石膏、支架固定與牽引等。全身藥物治療同時,進行局部制動的療效優於單獨抗結核藥物治療。固定時間要足夠,一般小關節結核固定期限為1個月,大關節結核要延長到3個月。皮膚牽引主要用來解除肌肉痙攣,減輕疼痛,防止病理性骨折、脫位,並可糾正關節畸形。
3、化學藥物治療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療程比普通肺結核要長,通常1年至1年半的時間,這麼漫長的治療往往需要患者能夠耐心地配合,中途停藥或者間斷用藥可能會導致耐藥的產生而前功盡棄。
4、如果出現骨與關節結核有明顯的死骨及膿腫形成、竇道經久不愈、脊柱結核有脊髓受壓,神經根刺激症狀等情況應考慮手術治療。手術的主要方法有切開排膿和病灶清除術,通過將病灶部位的膿液、死骨、結核性肉芽組織與乾酪樣壞死物質排放或徹底清除掉,在全身性抗結核藥物治療的同時進行病灶清除術可以取得療效好、療程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