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家長在給嬰幼兒換洗尿布的時候,偶爾會發現嬰兒的肛門周圍皮膚潮紅、局部硬結或者是癤子等情況。如果家長忽視這種情況或者不夠重視,往往會給嬰兒的健康帶來更大的傷害。
肛門周圍皮膚潮紅、出現局部硬結或者是癤子往往是肛周膿腫的前期表現。肛周膿腫是指肛管、直腸周圍軟組織內或其周圍間隙內發生急性化膿性感染,並形成膿腫,是小兒常見的肛管直腸疾病。多發生在新生兒期或嬰兒期。這是因為嬰幼兒皮膚嬌嫩,抵抗力低,特別是肛門周圍的皮膚,當大便稀且次數較多,肛周護理不當時,皮膚經常受糞便的汙染所致。肛門局部感染擴散至周圍組織,形成肛周膿腫。一般肛周膿腫形成的部位在較深的組織內,觸碰可能引起患兒的哭鬧,部分局部有小硬結,這個時期的膿腫家長需仔細檢查才能發現。以後隨著膿腫的發展,膿腫可能穿透直腸周圍組織,導致肛門周圍皮膚紅腫,部分可見肛門周圍有癤子形成(女孩可發生一側大陰唇紅腫),這個時期患兒家屬一般都能發現,也是必需認真治療的時期。部分家長看見膿腫皮膚自行破潰後膿腫變小,就不加重視,以為病情好轉。殊不知破潰的傷口很難真正的癒合。這種情況多數患兒膿腫表面皮膚癒合,但膿腫內炎症沒有控制,容易反覆發作。更有甚者,膿腫加重,炎症向直腸擴散,穿透直腸,形成肛瘻。因此,肛周膿腫需早期積極治療,如果任由病情進展或者治療不當,會導致低位肛瘻或者坐骨直腸窩膿腫形成,更有甚者出現全身的敗血症、膿毒血癥,增加治療難度及患兒的痛苦。
關於嬰幼兒患肛瘻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專家總結可能跟下列因素有關。
1、新生兒免疫功能不全,如新生兒生理性缺乏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等,因此容易發生肛周感染,形成肛瘻。
2、新生兒,尤其是男孩受母體激素失調的影響,使皮脂腺分泌亢進,易引起肛門皮脂腺炎,感染後成肛周膿腫與肛竇相通。
3、小兒常因尿布皮炎,刺激肛周皮膚,致使毛囊,汗腺,皮脂腺感染,形成肛周皮下膿腫與肛竇相通而形成肛瘻。所以嬰幼兒在出生後至1歲時,是肛周膿腫發生率的高峰年齡段之一,出現兒童肛周膿腫是正常現象。據國內外統計,嬰幼兒肛周膿腫在出生後6個月以內發病者佔小兒肛周膿腫的2/3;在生後3個月內發病率最高,其中生後1個月內發病者為最多見。男性多於女性,男性佔80%―90%。嬰幼兒肛瘻發病部位多在肛門兩側,瘻管多呈淺在、單純、垂直。複雜而瘻深的較少,有部分患兒未治可自愈,待成人後可再發。
肛周膿腫的治療應對症,根據三個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治療原則:
1、膿腫未成:僅見皮下有炎症反應時;可採用保守治療,每日用溫開水坐浴2―3次,局部可用藥物外敷等消炎、消腫治療
2、膿腫已成:切開排膿,加強腔內引流換藥,預防反覆感染。
3、肛瘻已形成:待患兒年齡增長後可行瘻道切開術治療。
對於嬰幼兒肛周膿腫的預防,有以下幾點建議:
1、選擇質地柔軟、吸溼性能好的新棉布作尿布,或者選用一次性“尿不溼”,不宜用尿布給孩子擦屁股,更不要用力擦。孩子的尿布要勤洗、勤曬,大便之後先用消毒的衛生紙擦拭,然後用溫水洗淨擦乾。為女嬰擦拭時應注意由前向後,清洗時應做到先洗外陰、後洗肛門,避免汙染外陰。
2、嬰幼兒腹瀉容易造成肛門周圍皮膚損傷,引起肛周膿腫的可能。因此應注意小兒大便情況,儘早治療腹瀉。
3、調整飲食:飲食均衡,按時添加輔食,加強營養支持,維持全身免疫力的正常水平。
4、單純母乳餵養的嬰兒大便次數會增多,若再加上肛周護理不當,則會誘發肛周膿腫,需及時調整飲食,必要時可混合配方奶餵養,減少大便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