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枕禿、肋外翻、O型腿都不是佝僂病的特異性臨床表現。其次,一般佝僂病治療可不補鈣。
隨著醫學發展,我們認識到一些體徵已經不再是佝僂病的特異性臨床表現:
枕禿這種現象在2、3 月齡到1 歲前後的寶寶中尤為常見。臨床研究發現,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真正原因並不一定是缺乏某種元素,而是這一階段寶寶的生活習慣。1 歲以內的寶寶臥床的時間相對較長,頭部跟枕頭/ 床單接觸的地方很容易出汗,造成頭癢。寶寶為緩解不適,會不斷左右搖晃頭部,這樣枕部頭髮經常受到摩擦,會發生脫落或生長緩慢,導致局部頭髮看起來很稀疏,也就是我們看到的“枕禿”。
在《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防治建議》中,並未提到肋外翻是佝僂病的體徵。肋骨外翻其實與膈肌牽拉、腹式呼吸等嬰幼兒期的生理相關,是嬰幼兒從臥位到坐位、站位這一發展過程中,胸廓正常發育的階段性現象。因為右側肋骨下是肝臟,所以常是左側肋骨外翻明顯。輕度的肋骨外翻很常見,會隨著寶寶成長過程中胸廓的發育,而逐漸消失。建議多給寶寶做做擴胸體操,同時建議給小寶寶穿連體衣。
肋串珠、肋軟骨溝才是佝僂病體徵。
肋串珠:1歲左右嬰兒沿肋骨方向於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可及圓形隆起,從上至下如串珠樣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顯。
肋軟骨溝:膈肌附著處的肋骨受膈肌牽拉而內陷,胸廓的下緣形成一水平凹陷。
“O型腿”和“X型腿”也可以是兒童下肢發育的正常現象。醫學上把“O型腿”稱作“膝內翻”,把“X型腿”稱作“膝外翻”。
寶寶1歲內大都有輕度的膝內翻——“O型腿”,但不嚴重;1歲半~6歲時,又常會轉成輕、中度的膝外翻——“X型腿”,但不嚴重。輕度的膝內翻和輕、中度的膝外翻,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正常生理現象,無需治療,7歲前能自行矯正。當然也有少數可能是病理現象,如果寶寶的身高明顯比同齡的寶寶低,膝內翻/膝外翻明顯比同齡的寶寶嚴重,或左右側不對稱(某一側比對側嚴重),亦或7歲後沒有自行糾正,則應及時到骨科就診。
每位醫生對臨床表現的判斷都多少會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我們不能單純依靠臨床表現來確診疾病。VitD缺乏的高危因素、臨床症狀與體徵對於臨床診斷會有一定幫助,但確診還需要血生化和骨X片,其中,血清25一(0H)D是衡量VitD營養狀況的最佳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