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育性髖關節脫位(原稱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矯形外科中常見疾病之一,女多於男,左側比右側多一倍,雙側者較少。在我國發病率較高,早期診斷及早治療可以收到最佳效果。
一、病因與病理
有多種病因學說,但至今仍不十分明確,出生時嬰兒關節囊較鬆弛,但無其它解剖異常情況,生後發生髖臼變淺,方向朝向後上,關節囊和髖臼軟骨組成的盂唇增厚、內翻;股骨頭髮育遲緩、小,骨股頸前傾角增大,晚期關節囊被牽位、增厚、變形、粘連、髂腰肌、內收肌、腹直肌等出現攣縮。
二、診斷
(1)新生兒及嬰兒先天性髖脫位
1、先天性髖脫位在新生兒期診斷較為困難,一旦確診治療容易,且會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因為新生兒期病理改變最輕,易於矯正;生後第一年骨盆發育最快,尤其在新生兒期更快。
2、臨床症狀
外觀:大腿、小腿與對側不對稱,可表現為增粗變短或變細、外旋(單側);臀部增寬(雙側)。
皮紋:臀部、腹股溝與大腿皮紋增多、增深和上移不對稱。
肢體活動:患肢活動少,在換尿布時最易發現。
3、體徵
患肢股動脈減弱或消失;
內收肌緊張痙攣;
Barlow試驗陽性(僅適用於新生兒檢查),因髖關節不穩定隨月齡的增加而減少,相反外展受限隨月齡的增加而增加。
Ortolani徵或外展試驗陽性,此法可靠。
Nelaton線徵破壞。
4、輔助檢查:小於4個月,B超測定α,β角,>4月X片檢查可確診。
(2)兒童期患兒有搖擺、跛行步態,臀部後凸,腰椎前弓加大。兩下肢不等長,Allis徵陽性,雙側者為陰性。Ortolani試驗為陽性,病兒平臥,檢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提拉股骨,並外展患髖,有彈響,說明覆位,手放鬆,又彈出。X線骨盆片,可見股骨頭小,不在髖臼內,髖臼指數增大,股骨頸幹角變直加大,Shenton氏線不連續。
三、先髖脫位的分型
1、單純性先天性髖脫位
(1)髖關節發育不良:又稱為髖關節不穩定,X線片常以髖臼指數增大為特點,多數採用髖關節外展位而隨之自愈,約1/10將來發展為先天性髖脫位,還有少數病例持續存在髖臼發育不良,年長後出現症狀。
(2)髖關節半脫位:X線片有髖臼指數增大,髖臼覆蓋著部分股骨頭,這是一種獨立的類型,可長期存在而不轉化為全脫位。
(3)髖關節全脫位:股骨頭完全脫出髖臼,根據股肌頭脫位的高低可分為四度:
Ⅰ度:股骨頭僅向外方移位,位於髖臼同一水平;
Ⅱ度:股骨頭向外、上方移位,相當於髖臼外上方水平;
Ⅲ脫出的股骨頭位於髂骨翼的部位;
Ⅳ脫出的股骨頭上移達骶髂關節水平。
2、畸形型先天性髖脫位
典型者呈雙髖脫位,雙膝關節處於伸直位僵硬,不能屈曲,兩足平足呈外旋位,還常合併上肢畸形。
四、治療
(1)早期診斷,應自產院接生時,開始檢查,發現後即開始治療。年齡愈小,治療方法愈簡便且效果好。
(2)治療的原則是先易、後難。
①<6個月時,可用Pavlik吊帶治療;
②6個月-2歲左右病兒常用經皮內收肌鬆解加閉合復位和蛙式石膏或支具治療;
③2歲以上的脫位患兒及手法復位失敗的患兒,應手術治療。手術方法甚多,不單純強調一個手術方式,應結合病兒具體情況及各醫師對各種術式掌握情況,選擇最佳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