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預期壽命的延長,年齡相關的各種疾病在疾病譜中日益顯現出其重要性。這一類疾病通常呈現出起病慢、病程長的特點,早期病變可能不造成嚴重的功能障礙,但是隨著病程發展,相關功能明顯受限。
老年性黃斑變性又稱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正是這樣一種年齡相關的眼底疾病,它發病率高,嚴重影響老年人視力和生活質量。根據國際上三項著名的流行病學調查彙總結果,該疾病在55歲以上白種人群中的患病率為1.63%,隨年齡增長而患病率明顯升高,65歲以上老人患病率達到16%,75歲以上患病率為27.9%,是老年人中低視力和致盲的最主要原因。我國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性黃斑變性的患病率也逐年上升,1998年的一項地區性調查發現65歲以上老人AMD患病率為12%,根據我們近5年來在上海進行的10萬人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結果,45歲以上人群中老年性黃斑變性的發病率為16%,其中溼性AMD發病率佔15%。世界衛生組織曾發表報告,指出全世界至少有800萬人由於晚期老年性黃斑變性而遭受視力嚴重損傷帶來的痛苦。與老年性黃斑變性的嚴重致盲性相對應的,是缺乏有效治療方法。
黃斑是眼底視網膜中央的一個重要的解剖結構,是視覺最敏銳的部位,所以黃斑一旦出現問題,視力就會受到影響,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而老年性黃斑變性正是黃斑區視網膜細胞的衰老性改變。早期由於年齡的老化、光線的損傷或遺傳等因素造成視網膜的一種重要細胞-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吞噬消化能力下降,導致在眼底逐漸出現點狀、泡狀等多種形態的黃白色點狀改變,叫玻璃膜疣。隨著病程的進展,黃斑細胞功能進一步衰退,變性加重,逐漸影響視力。嚴重的變性,會造成患者閱讀等日常生活能力的嚴重下降,明顯影響生活質量。
老年性黃斑變性根據其臨床表現不同分為萎縮型和滲出型兩型。萎縮型(又稱乾性或非滲出性)主要為脈絡膜毛細血管萎縮、玻璃膜增厚和視網膜色素上皮萎縮等引起的黃斑區萎縮變性。滲出型(又稱溼性或盤狀)主要為脈絡膜新生血管形成,侵入視網膜下,導致黃斑區視漿液性或出血性的盤狀脫離,最終形成機化瘢痕,導致中心視力的嚴重喪失。
老年性黃斑變性發生的確切原因不清,但是主要的危險因素有年齡、吸菸、女性、種族、遺傳家族史、長期暴露於陽光、部分營養的缺乏等等。其中吸菸者發生老年性黃斑變性的危險度是非吸菸者的6.6倍,而人種也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白種人較黑種人和黃種人更容易患病。
對於乾性老年性黃斑變性,目前尚無確定有效的治療方法,主要以定期隨訪為主。一些研究表明營養干預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其中包括補充葉黃素、玉米黃質等黃斑色素,補充DHA和?―3,補充抗氧化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對於較為嚴重的溼性老年性黃斑變性,其病因主要是因為脈絡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所以治療針對脈絡膜新生血管。傳統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激光光凝為主,但是由於激光損傷大,術後視力遭受不可逆的喪失,目前已經被損傷更小,副作用低的高選擇性封閉新生血管的光動力療法所替代,光動力療法可以有效地封閉新生血管,阻止病變的進一步惡化,維持患者殘留的視力。2006年由於科學研究的突破,溼性老年性黃斑變性的治療又有了新的突破,國外開始採用抗新生血管藥物治療溼性老年性黃斑變性,由於療效突出,被科學雜誌(science)評為2006年世界十大科學突破的第六,被譽為眼科老年性黃斑變性治療的重大突破,也是眼科研究和治療史第一次被列為世界科學突破。目前玻璃體內注射抗新生血管藥物,或聯合光動力學治療已經完全取代傳統的激光治療方法。目前在乾性老年性黃斑變性中最新的研究的更關注於營養素的干預和預防,而在溼性老年性黃斑變性中,更有效、使用更簡便、副作用更低、風險更低的抗新生血管的滴眼液和口服藥物也在不斷湧現,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科學研究的突破,有望在未來黃斑變性的治療有著更大的進展,造福於千千萬萬老年患者,使老年性黃斑變性不再成為老年人視力下降的第一殺手,使他們的世界變得更清晰、更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