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疾病針灸心悟
盆腔炎症性疾病(PID)當前發病趨勢愈來愈高,而治療方法名目繁多。筆者用針灸配合中藥外敷臨床治療此病多年,取得顯著療效,也獲得不少體會,以下就幾方面和同道探討。
一、現代醫學對盆腔炎症性疾病的認識機理。
盆腔炎症性疾病(PID)是發生在女性上生殖道的炎症性疾病的統稱,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膿腫及盆腔腹膜炎等的任意合併。其致病微生物從宮頸、陰道上行而致上生殖道感染,因其病的複雜性和隱蔽性往往因失治誤治而遷延致盆腔炎後遺症。國外最新研究認為其致病菌大多是由淋球菌和沙眼衣原體引起,此外尚有人型支原體、生殖支原體和解脲支原體可能參與致病,而且至少有60%以上盆腔炎症性疾病(PID)患者和性病有關。
但由於盆腔炎症性疾病(PID)臨床表現輕重不同,60%以上屬於亞臨床,加上盆腔炎症性疾病(PID)的臨床診斷既不敏感也不特異,故失治、誤治、漏治而成盆腔炎後遺症(CPID)
二、傳統中醫對盆腔炎症性疾病的認識機理
祖國醫學對其認識分散見於通經、帶下、崩漏、不孕等病症中。如明代李木延在《醫學入門》中寫道:“經行與產後一般,若其時餘血一點未盡,或被風寒、風溼冷,暑熱邪氣,或內傷生冷,七情鬱結,為痰為瘀;凝結於中。”宋代陳言《三因極―病證方論》指出:“經脈失於將理,產褥不善調護,內作七情,外感六淫,陰陽勞逸,飲食生冷,遂致營衛不輸,新陳幹忤,隨經敗浩,淋露凝滯,為症為患 。”《景嶽全書?婦人規》也載:“瘀血留滯作祟 ,惟婦人有之,其證則由活期或由產後,凡內傷生冷或外感風寒,或鬱怒傷肝,氣逆而血流,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或積勞積弱,氣弱不行,而漸成症矣。”
綜上所述,本病是由產後或活血調攝不當,外感風寒、溼冷、暑熱或內傷氣滯、肝鬱,與氣血相搏而成。
其中醫治療方法中有中藥,針灸,理療,灌腸等。從臨床文獻報道看,中藥所用藥方:補陽還五湯,黃芪建中湯,加味薏苡附子敗醬散等為主。主要以溫補脾腎,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方法入手;外治法中有中藥灌腸,中藥栓劑,自制藥膏、藥粉敷於包塊或疼痛處等。針灸療法中包括毫針治療,取穴以腹際背部為主,配合四肢穴位,腹部穴位大多為中極、氣海、關元、歸來、子宮;背部為腎俞、關元俞、次 s 、中s 、腰眼;四肢部穴位為三陰交、足三里、陽陵泉等;穴位注射用當歸注射液,胎盤組織液,維生素K3等注射腹部穴位及次s穴。穴位敷貼主要是取子宮、歸來、八s穴及疼痛包塊處,所用藥自制調經散,千金婦炎膏等。用藥以川芎、當歸、乳香,沒藥、三稜、薊術、紅藤、敗醬散為主。灸法常用中極、關元、三陰交、足三里等,艾條雀啄灸配合短波治療。
綜上所述,無論是針刺或中藥外敷,所選部位均以腹部任脈經為主配合腰背部之膀胱經。外敷藥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為主,劑型以湯劑,粉劑製成膏或藥袋等。
三、臨診心悟
1、診療方法
(1)天灸
本人認為,現代環境與條件與古代大不相同,PID多因為年輕婦女不懂相關醫學常識,經期常飲生冷之品,不注意衛生,性生活不當,頻繁流產,流產後體弱在夏季易受寒冷之邪。寒溼之邪侵襲胞宮,與氣血搏結,積滯而成,而平素體虛每每復發又多用抗生素治療,機體陽氣更虛更弱,而致虛者更虛,瘀者更瘀,形成惡性循環,導致PID纏綿難愈。故治療PID關鍵必須打破此惡性循環才能取得最佳療效。考慮此病機理關鍵在“虛”和“瘀”。虛者為本,瘀者為標。故治療時未發之時治其虛,病發之時治其瘀。兩者結合,必取良效。
據此本人在臨床多年基礎上,每當三伏天時創用傳統中藥磨成粉劑在腰骶部敷貼,而平時用針刺腰骶部穴位來治療PID,效果良好,深得病人喜歡。
具體方法:用乾薑等中藥磨成粉末,取蜂蜜汁調成糊狀,於第一腰椎正中左右旁開1寸一直到腰骶部,用75%酒精消毒,用已調好的藥糊直接鋪到表面皮膚上,厚約2.5px,再貼上麝香止痛膏固定,如果用靈貓香或麝香作引藥則效更佳。從頭伏起至末伏每隔7-10天用藥1次,共治療四次,一般每次鋪1-2小時,以病人能耐受為度,一般不超過2小時。注意事項,灸療過程中半小時後病人有溫暖感,其熱力直透少腹部,至1小時後局部皮膚有燒灼感,屬於正常反應,不能堅持者取掉。灸後局部皮膚潮紅灼熱感,第二天會消失,如有起泡現象,感覺瘙癢,不用處理或用白玉膏塗患處即可,既可止癢,又預防泡破感染;治療期間不食生冷之物,一個月內禁同房。
(2)針刺
一般取穴多為腹部腰部穴位為主, 如:關元氣海中極,子宮,腎俞次s。針刺手法主要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輕者單側施治,重者雙側施治
2、治病機理
本治法的原則是以振陽散寒,通絡化瘀,培本固元為主,從根本上打破虛和瘀之惡性循環,提高機體抵抗力,減少復發頻率,減輕病情程度,治療上利用伏天炎熱夏季陽氣最盛之時採用中藥外敷於腰骶部督脈和膀胱區域。眾所周知,督脈是陽脈之海,總督諸陽,背部是陽氣匯聚之地,而所敷中藥白芥子、乾薑乃辛熱走竄之物,諸陽相合,經脈得通,瘀血得去,元氣得固,諸邪皆除而病得愈。
從鋪貼和針刺部位在解剖學上分析,盆腔內神經分佈主要有交感和付交感神經支配分支,如骶神經叢,卵巢神經叢、骨盆神經叢等叢橫交錯,遍佈盆腔,而這些神經叢中的付交感神經主要來自骶神經II、III、IV腰神經I-II。西醫認為本病易復發難愈的根本原因是盆腔內血循環障礙。而藥敷部位正是第I、II、III、IV、V腰神經分支和骶神經及其分支和相應動靜脈分佈之區域。故藥物直接從局部皮膚滲透,藥力針力直達整個盆腔,不但刺激神經而且影響該部位動靜脈,促使其血流加快,帶走代謝產物,改善炎症、消除疼痛,達到治病目的。
3、心悟
(1)整體性
臨診過程中碰到很多患者不單純是盆腔炎,往往是由於病程過長纏綿難愈而導致很多併發症,比如:焦慮,失眠,消化不良,形體消瘦,腹瀉,嚴重者甚至出現抑鬱症,繼發性不孕症等等,生活質量收到嚴重影響,所以治療過程中要考慮到局部性,還要考慮到整體性,全面進行治療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2)瞑眩現象
在針灸治療過程中,筆者曾經遇到兩例患者,開始醫治時患者有好的方向發展,但有一次針灸針感比較強烈,無疼痛,治療後約兩小時後或第二天患者自覺整個腹部疼痛,不能行走,有病情加重趨向,患者以為針出問題了,急忙到醫院去檢查,結果沒有查出異常,第三天患者完全沒有症狀,和正常人一樣,效果特好,只是虛驚一場。在治療其他疾病過程中也有類似情況。查閱文獻,這個詞最早有一日本醫者提出,而在我國古書《書經》中提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說的是真能拔除病根的良藥,要起瞑眩現象。
另一種情況是治療過程中疾病逐漸向愈,但突然間加重,然後又急轉直下地走向痊癒,常在慢性疾病治療過程中遇到。此種情況也屬瞑眩現象。如果醫者和患者不瞭解此,往往會大為狼狽而終止治療,實際上是不用擔心的。
四、預防和飲食
1、日常生活中注意下身保持清潔,勤換內褲,勤洗澡,腰部腹部腳底注意保暖,夏天經期不要洗冷水澡,尤其是流產後生育後更要注意。治療期間不能疲勞過度,衣著冷暖適當,房事不能過度;適當鍛鍊;
2、飲食要溫和,生冷要節制,夏天不吃冰物,冬天可以服用阿膠膏,平時常服十全大補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