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嬰幼兒期:是出生28天至3歲的時期,通過母親的回顧,這個時期已經初見端倪。出生後在嬰兒室即表現肢體活動多,更為活潑好動,活動範圍大。如常將包布蹬掉,易激惹,過分哭吵,不安寧,行為不規則,很難培養按時排便和按時睡眠的習慣。到會爬時,常爬出圍欄,經常從搖籃或床上翻出摔倒,到學步時更是不好好走,迫不急待地欲往前奔跑,不願大人抱,不願牽著走,喜歡摔打玩具,不願常規玩法,喜歡在房間裡來回跑動,常喧鬧和搗蛋,在家翻箱倒櫃,不愛清潔與整齊,干擾大人說話,不聽大人的話,並且較易發生意外傷害,如易磕磕碰碰或摔傷。家長帶著這種孩子感到特別累,學術界有時稱這種兒童為“難弄型兒童”,據索馬斯(Thomas)和切斯(Chess)等研究這類兒童大約佔10%左右。有研究表明在3~4歲,佔總數40%的兒童可能會被家庭或學校發現注意力有問題,但大部分常在3個月至半年內消失,只有48%的兒童繼續持續下去。日後真正診斷為多動症的僅佔5~10%。這些兒童都表現在與年齡發育不相當的活動過度與注意力不集中,症狀的持續超出了應激或環境改變所引起的適應不良。
二、學齡前期:指3~6歲的時期,這個時期是兒童多動症的初發期;《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指標》(第三版)(CCMD-3)與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都把發病年齡確定在7歲以前,但(CCMD-3)認為3歲即可起病,症狀持續要6個月以上。
不少多動症兒童從3歲起與同齡正常兒童比較,幹每件事都專注不夠,告訴的事馬上會忘掉,不能專心於談話,看不進去書,在房裡跑來跑去,不能靜坐,動一些不該動的東西,常攀緣登高,不顧危險,愛發脾氣、倔強、喧鬧、好頂嘴、固執、招惹同伴、愛惹是生非、霸道,有攻擊和破壞行為,對小動物殘忍,參加集體活動困難,在上幼兒園和學前班時老師常不願他們上臺演出節目,他們情緒易波動,不願睡午覺,晚上常常入睡困難,或遺尿等。
三、學齡期:從小學起(6~7歲)到青春期以前(女12歲,男13歲),這個時期是兒童多動症的症狀最明顯的時期。過去,對於兒童多動症的發病率,往往都是在這一時期統計出來的。
多動症兒童這一時期,由於學習任務日益加重,他們注意時間較短暫和分心,於是學習困難程度也日漸加重,上課學不進去,做作業慢,經常完不成作業,常受家長責罵,受老師與社會嫌棄,受同學的排擠;他們耐受力差,忍受挫折力差,經常感到全身不適,心理上缺乏真正的快樂感,對刺激反應過強,與同伴相處困難,易於衝動,自我形象很差,在班上象個“小丑”。
四、青春期:即女孩從11~12歲開始到17~18歲,男孩從13~14歲開始到18~20歲的時期,這個時期也稱少年期或青春發育期。研究發現,近半數的兒童多動症會持續到這一時期。庫非(Cuffe)曾用DSM-III-R標準調查7~9三個年級的學生,其患病率在1.51%,其中男生:2.62%,女生:0.54%。
多動症到這一時期,症狀更為突出的是注意集中困難。他們往往排除不了環境中的稀微視聽刺激,譬如偶爾飛進教室的小蟲子也要被他們追視良久,眼睛不住地觀察天花板、黑板和書桌上的一小點斑跡,也易被室外的鳥聲、腳步聲、談話聲或打球聲吸引住,寫筆記、做作業顯得草率,常詞不達意,錯字、漏字時有發生,常常追逐新生事物,而做事又不能善始善終。捱到年齡較大時,注意不集中的表現形式也有些變化。這時有的人也力求排除思維的干擾,可是往往無濟於事。有的青少年與人交流時常心不在焉和心神不定,有的好像整天在做白日夢,思維在漂浮。有的人常述說腦子裡冒出趕也趕不走的莫名其妙的想法或若干想法都同時出現在頭腦裡,於是他們害怕做動腦筋的事情。這些青年本來就有難以抗思維干擾的毛病,由於正處在青春的性發育期,對異性的興趣也再所難免,於是思想更易混亂和焦慮不安,由於學習的深入,負擔日漸繁重,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業積重難返,出現多門功課不及格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