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繼完成華東地區首例3D胸腔鏡二尖瓣成形術之後,我院心外科再接再厲,成功開展了全國首例3D胸腔鏡房顫射頻消融術。逼真的影像、更小的切口、安全的操作,十院心臟外科全面進入3D時代。
“有了3D胸腔鏡,我終於放心手術了”
此番首位“嚐鮮”的王先生(化名)今年64歲,罹患持續性房顫已有五年,雖經規範、系統的藥物治療,病情卻未見好轉。在全國範圍內,和老王有同樣煩惱的患者數量十分龐大。房顫的病因多種多樣,心臟傳導系統發育異常、心臟瓣膜病、心肌病、冠心病等,都有可能是幕後黑手。雖說房顫不像急性心肌梗死那樣有立時三刻的生命危險,但發作起來那種心悸的感覺,讓老王惶惶不可終日。房顫不止會帶來嚴重的不適,更會誘發兇險的腦梗――心房不規則的顫動易導致血流出現漩渦及死角,進而形成左心房內的血栓,在劇烈活動甚至是咳嗽等情況下,血栓脫落進入血流,形成栓子,使腦中風的概率大大增加。
為控制房顫,老王在申城多家醫院輾轉求治。醫生無一例外地給出了“射頻消融”的治療方案。可一說到要開胸,他心裡就直打鼓,似乎受了驚嚇房顫更加重了。老王的擔心並不是杞人憂天,普通胸腔鏡引導下的射頻消融,醫生看到的是二維影像,要準確地消融心臟組織中的異位起搏點,需要醫生有十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強大的空間構象能力。心臟又不同於其他臟器,時刻處於快速搏動中,手術操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釀成不可想象的後果。十院此番使用3D胸腔鏡為其手術,一下子打消了老王的顧慮――“有了3D胸腔鏡,我終於放心手術了。醫生看到的是逼真的立體圖像,做起手術來當然就安全啦。”
“心臟外科微創手術的又一次飛躍”
不同於患者直觀、感性的思維,心臟外科醫生更多是從學術的角度來評價和衡量最新的手術技術和器械。作為滬上心臟外科領域的知名專家,臧旺福教授對微創手術理念與技術的每一次變革都感受頗深。
最早的房顫消融手術,完全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要在患者胸部正中開一條長達20釐米的切口,然後再鋸開胸骨和肋骨,將心臟完全暴露……雖然手術剿滅了異位起搏點,可給患者帶來的創傷也是顯而易見的,絕對稱得上是傷筋動骨。此後伴隨腔鏡技術的興起,心臟外科手術進入微創時代,切口大小一下子縮小到4釐米~5釐米,且無需損傷胸骨。然而傳統胸腔鏡也有其侷限性,突出表現在其圖像無景深感,使得外科醫生的操作難度增加,且容易誤損傷周圍組織。而3D胸腔鏡的發展完全彌補了傳統胸腔鏡的劣勢。其原理是模仿人眼的雙鏡頭成像技術,手術醫師通過佩戴偏振光眼鏡,實現了手術視野的立體化,帶來了景深感。與此同時,超高分辨率的鏡頭使手術野更加清晰,胸腔內的操作更加精確,提高手術質量的同時也縮短了手術時間。臧旺福教授用“心臟外科微創手術的又一次飛躍”來評價3D胸腔鏡技術。
目前,我院心外科已常規開展了多種胸腔鏡輔助下的微創心臟手術,如微創先心病糾治、微創瓣膜成形及置換、微創不停跳冠脈搭橋及微創房顫消融。3D胸腔鏡技術在十院心外科的推廣應用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它使心外科團隊如虎添翼,必將極大地促進微創心臟外科技術的發展,最終使廣大患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