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肅殺的秋季來臨,許多胃腸疾病又開始肆虐著眾多的病家,而如何防治和保健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熱門話題。秋季腹瀉又有急慢性之分,所謂慢性腹瀉,分為器質性病變和功能性病變兩大類,包括特異性以及非特異性腸炎等構成的消化道器質性病變,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徵等構成功能性病變,急性腹瀉則以病毒性消化道感染造成的腸炎最多見,這也是造成秋季腹瀉的主要病因,每年8月中旬至12月是小兒乃至成人秋季腹瀉的多發季節。
究其內因:因為患者腸道所需消化酶的活性較差,但營養食物攝入相對較高,腸道負擔重。同時,肌體調節機能較差,免疫功能欠佳,所以容易患腸炎。外因:主要是由於輪狀病毒感染,也就是致病微生物可隨汙染的食物或水進入消化道,往往有1-3天的潛伏期,這種情況多發生在進食時所用的器皿或食物未經嚴格消毒,也會有少部分細菌感染的可能。
發生消化道症狀之前,約少數病人先出現上呼吸道症狀,而且起病突然,有如發熱、流鼻涕、打噴嚏、鼻塞、微咳、咽部腹瀉不適等,有嚴重水樣腹瀉和嘔吐。幾乎全部病人均有嘔吐,且嘔吐多出現在腹瀉之前,持續2至3天。腹瀉持續時間最長可達28天。腹瀉初期1至2日內即排出水樣便,大便稀薄、色淡,有時呈白色米湯樣或清水樣便,黏液少,很少腥臭味,化驗檢查大便膿細胞很少見,多有嚴重的口渴和明顯的煩躁。一般有輕度或中度脫水,抗生素治療無效,也有在5至7日內自然痊癒者。
秋季腹瀉是季節性腸道疾病,屬中醫洩瀉範疇。該病與感受外邪、溼滯脾胃、脾失健運有密切關係。其病變重點在脾胃、大小腸,臨床表現為起病急,由於患者衛外功能差,易受外邪侵襲,脾常不足,運化力弱,則腸胃易成溼濁內蘊之變。加上秋冬時節冷熱交替,感受外邪,與腸胃內蘊溼濁相合,導致升降失常,清濁不分,水反為溼,谷反為滯,合汙下降,並走大腸而為洩瀉。
具體辯證如下:
1、寒溼型證見嘔吐,大便色淡,清稀有泡沫,臭氣不重,腸鳴腹脹,遇涼加重,不思飲食,小便清。或伴形寒身熱,鼻塞流涕等,苔薄白或白膩,舌質淡,脈浮或濡。治以疏風散寒、化溼止瀉。方選藿香正氣散化裁:藿香、蘇葉、茯苓、陳皮、半夏、厚朴、澤瀉、蒼朮、補骨脂、生薑、大棗、甘草。
2、溼熱型證見瀉下急迫,呈水樣蛋花狀,酸臭,每日數次或達十餘次,肛門灼熱,小便短赤,或伴發熱、嘔吐、口渴、煩躁。舌苔黃膩或薄黃,舌質紅,脈滑數。治以清解熱邪、化溼止瀉,方選黃芩滑石湯、葛根芩連湯化裁:黃芩、滑石、茯苓、大腹皮、葛根、黃連、銀花、陳皮、山楂、甘草、薏苡仁。
3、食滯型證見大便酸臭或如敗卵,痛則欲瀉,瀉後痛減,腹脹嘔吐,或噯氣酸餿,納差少食,腹痛拒按,舌苔厚膩或黃膩,脈滑或弦。治以消食化滯、去積止瀉,方選木香檳榔丸、保和丸化裁:神曲、山楂、木香、檳榔、青皮、陳皮、莪術、黃連、萊菔子、連翹、半夏。
4、脾虛型證見大便稀薄色淡,臭味不甚,食後則瀉,伴有不消化食物殘渣,嘔吐腹脹,面色萎黃,神疲倦怠。久則形體消瘦,睡時露睛,舌苔薄白或膩,脈細沉或無力。治以健脾益氣,除溼止瀉,方選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湯化裁:黨參、白朮、茯苓、扁豆、山藥、薏苡仁、砂仁、葛根、陳皮、半夏、木香、蓮肉、甘草。
5、脾腎陽虛型證見久瀉不止,大便清稀或有泡沫,完谷不化,形寒肢冷,面色?白,神疲氣怯,哭聲微弱,或嘔吐清涎,舌苔薄白,舌質淡,脈沉細無力。治以溫補脾腎、化溼止瀉,方選附子理中湯、防己黃芪湯化裁:附子、黨參、白朮、炮姜、吳茱萸、補骨脂、肉豆蔻、黃芪、防己、五味子、甘草。
辨證首先要分清寒熱虛實,有寒則溫、有虛則補、有溼清利、有食積消導,久瀉可適當固澀。小兒體質柔弱,易病易變,易虛易實,應堅持服藥,鞏固療效,但也要注意中病即止,調整藥量。
秋季腹瀉單純使用助消化藥是不夠的,應採用中醫中藥療法,往往可獲得事半功倍的療效。中成藥方面,因為過食生冷,感受風寒引起的腹瀉,中醫稱為寒瀉,其症狀是發燒、腹痛腹脹、大便清稀、腸鳴。用藥可以選服藿香正氣膠囊,每次2粒,每日2次。患兒腸胃積熱,外受暑溼引起熱瀉急促而量多,大便稀粘、酸臭,小便黃。可選用“葛根芩連丸”每次1克,每日服3次。對病程久延,運用固澀法時,要把握時機,不可早投、亂投,所以不要輕易服用藥用炭劑以及易蒙停。舌苔乾淨、腹部平軟、小便通暢、體溫正常,大便清稀無粘凍膿血者,方能使用固澀之法。
秋季腹瀉護理十分重要,其內容主要包括注意寒暖適宜,節制飲食,忌肥甘油膩、生冷瓜果。服藥期間可暫停乳製品3~5日,可代以米湯、奶糕或稀爛麵條、麵湯等。對脫水嚴重者應及時口服或靜脈補液,注意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
養護要點總結如下:
1、應該在不影響患者營養的情況下,給消化道休息的時間。在醫生治療開始時適當禁食,一般可禁食8至12小時,同時給予口服補液鹽,這樣可以代替靜脈輸液。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如果患者出現腹瀉次數和量都有所增加,頻繁嘔吐、不能正常進食,發熱超過38℃就應該及時看醫生。
2、在醫生開始治療後,可以逐漸恢復飲食,先進流質,根據病情改善情況繼而改為半流質,逐漸增加易消化的食物,以減輕胃腸的負擔,最後正常飯菜。
3、注意患者的腹部保暖,可巧妙使用熱水袋保暖,注意居室空氣流通,患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不要接觸患者,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