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飯局多,大家一起吃飯時難免要喝兩杯。喝的時候高興,可喝高了就不好了。酒精在胃裡即會被血液帶進循環系統,當肝臟的解酒速度弱於酒精的攝入速度時,血液裡的酒精濃度增加,人就會醉酒——當然,肝臟也會受損。
關於解酒,坊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方法。但是,對於這些五花八門的解酒方法,到底哪些真正有用、哪些又是誤傳呢?
通過對解酒藥、醋、果糖、葛根、牛奶等一系列解酒食品,我們發現,大部分解酒食品都”名不副實”,真正解酒效果最好的,還是平時呼聲不高卻歷史悠久的“葛根”。
解酒藥:不能真解酒
喝酒前,很多人會吃點解酒藥,認為這樣就可以放心喝了。其實,解酒藥只能緩解酒後不適,並不能減少對肝臟的損傷。
這是因為,酒精進入人體後,最終要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這個過程需要一種叫乙醛脫氫酶的物質參與。而目前,解酒藥的成分中並不含乙醛脫氫酶,多為興奮劑、維生素與氨基酸等,提供的只是緩解頭痛的作用,沒有辦法增多乙醛脫氫酶,因而不能幫助解酒,更談不上護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