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痂和溃疡
为本病特征之一,见于65%~98%患者。
幼虫叮咬处先出现红色丘疹,成水疱后破裂,中央坏死结褐色或黑色痂,称为焦痂。
焦痂圆形或椭圆形,围有红晕,痂皮脱落后成小溃疡;大小不一。
直径1~15mm,平均约5mm,边缘略耸起,底部为淡红色肉芽组织。
一般无痛痒感,偶继发化脓。多数只有一个焦痂,但也有多至2~3个及10个以上者。
幼虫好侵袭人体潮湿、气味较浓的部位,故焦痂多见于腋窝、腹股沟、会阴、外生殖器、肛门等处。
但头、颈、胸、乳、四肥、腹、臀、背、眼睑、足趾等部位也可发现。
二、淋巴结肿大
绝大部分有之。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肿大如核桃或蚕豆大小,压痛而可移动,不化脓,消失较慢。全身浅表淋巴结可轻度肿大。
三、皮疹
为斑疹或斑丘疹,暗红色,加压即退,少数呈出血性;大小不一,一般约3~5mm,以胸、背和腹部较多,向四肢发展。
面部很少,手掌脚底无疹。少数于第7~8病日在上腭和颊部出现小红色内疹。
皮疹的发生率在各次流行中也有较大差异,自30%~100%不等,可能与不同株、病情轻重、就诊早晚等因素有关。
皮疹于第2~8病日出现,平均为第5~6病日,一般持续3~7天后渐次隐退。